1. 设备综合管理包括哪些主要任务? 答:设备综合管理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1)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前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正确地选择设备,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装备。 (2)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设备运行过程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3)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管理。设备运行过程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降低设备管理各环节的费用,力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4)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技术载体。在设备管理工作中,要做好现有设备的挖潜、革新和技术改造;要对引进设备尽快消化,吸收其技术内核;要依据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及时进行设备更新。 2.企业生产流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投入、产出、任务、物流与信息流、库存等 3.如何度量下列组织的生产运作能力? (1)酒店 (2)运输企业 (3)家电制造企业 (4)软件开发业 答:生产运作能力是人员能力、设备能力、管理能力的总和,指生产运作设施在一定时期内,在合理的生产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运作的一定种类的产品服务的最大值。一般,度量方式有投入度量或产出度量。产出度量有(1)(2) 投入度量有(3)(4)。 4.简要说明投入—转换—产出的相关内容。 答:其实质是投入一定的资源,在转换过程中使其发生增值。 1)、输入的是资源要素。 2)、转换过程是将资源转换为产品或服务。 3)、输出的是加工完成的产品或服务。 其目的是实现价值增值,满足社会和用户需要,增加企业利润和提高员工福利。 5.企业运作战略的竞争重点的变化趋势是什么样的? 答:重点是时间(主要交货期)、质量、成本、制造柔性。竞争重点变化趋势与生产周期有关。变化趋势大致为:成本-质量-时间-柔性-服务 6.制造性生产和服务性运作有哪些区别? 答:生产运作系统主要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构成。 (1)生产运作系统的硬件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集成。 (2)生产运作系统的软件要素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库存、质量管理。 (3)生产运作系统中的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各自有它们自己的作用,硬件要 素的内容和组合形式决定生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形式;软件要素的内容和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具有某种结构形式的生产运作系统,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与之匹配。 7.流程型生产和加工装配型生产的主要区别何在? 答:按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的性质,可将制造性生产分为流程型生产和加工装配型生产。流程型生产的工艺过程是连续进行的,且工艺过程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加工装配型生产的产品是由许多零部件构成的,各零件的加工过程彼此独立,所以整个产品生产工艺是离散的,制成的零件通过部件装配和总成装配最后成为产品。 8.存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有何区别? 答:按企业接受订货的方式和顾客要求定制的程度,可将制造性生产划分为存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 (1)存货型生产是在对市场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有计划进行生产,产品有库存。为防止库存积压和脱销,生产管理的重点是抓供产销的衔接,按量组织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平衡,保证全面完成计划任务。这种生产方式的顾客定制程度很低,通常是标准化、大批量地进行轮番生产,其生产效率比较高。 (2)订货型生产是在收到顾客的订单后,才按顾客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和发货等工作。由于是按顾客要求定制,故产品大多是非标准化的,在规格、数量、质量和交货期等方面可能各不相同。这种生产基本上没有成品存货。生产管理的重点是确保交货期,按期组织生产过程各环节的衔接平衡。 9.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各有何特点? 答:按生产任务的重复程度和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可将制造性生产划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 (1)大量生产的特点是生产的品种少,每一品种的产量大,生产稳定且不断重复生产。 (2)成批生产的特点是生产的产品产量比大量生产少,而产品品种较多,各种产品在计划期内成批地轮番生产,大多数工作要负担较多工序。 (3)单件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对象基本上是一次性需求的专用产品,一般不重复生产。 10.服务性运作有哪些类型? 答:服务性运作的类型如下: (1)按照是否提供有形产品,可分为纯服务性运作和一般服务性运作。 (2)按照与顾客接触的程度,可分为高接触型、混合型和准制造型运作。 (3)按生产系统的特性划分,可分为技术密集型运作和人员密集型运作。 11.简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 答:“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首先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安全与生产相比较,安全是重要的,因此要先安全后生产。也就是说,在一切生产活动中,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它是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总的要求。“预防为主”是指安全工作应当做在生产活动开始之前,并贯彻始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先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在从事生产活动之前,充分认识、分析和评价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事先采取一切必要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排除事故隐患。“综合治理” 是强调要从技术、教育、政策规定和法制建设等各方面加强管理与综合治理的力度。以“安全第一”的原则,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与生产的矛盾,保证生产活动符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要求。 12. 简述生产运作战略的特点。 答:生产运作战略具有三个特点: (1)贡献性,它强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通过对产品目标的明细化使生产系统功能具有优先级而保证竞争优势的突出,为企业竞争提供坚实的产品和后援保证; (2)一致性,它强调生产运作系统与企业要求的一致性,同时也强调生产运作系统内部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的一致、协调关系,以此来保证整个生产运作系统的目标及其优先级; (3)操作性,它强调战略既是一种计划思想,又应便于贯彻实施。 13. 现代生产的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生产的竞争力被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成本,是指具有竞争性价格的产品和服务; (2)柔性,包括对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灵活性和新产品开发的速度; (3)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 (4)交货,包括交货速度和交货可靠性; (5)服务,包括有效的售前和售后服务及产品支持能力等。 14. 简述生产战略与公司战略的关系。 答:公司战略的制定应考虑到生产运作战略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同样,生产运作战略必须同该公司的整体战略相一致,制定出的生产运作战略要服务于公司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级管理者要同职能部门一起制定出生产运作战略,做到生产运作战略与公司战略之间相互一致而非相互冲突。 15. 简述企业生产战略形成中内外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答:外部环境分析能够对生产运作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生产运作战略以及公司战略的形成。对内部环境的分析通常能帮助识别企业目前生产运作的优劣势。 16. 简要分析基于成本的战略。 答:基于成本的战略是指通过发挥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实行设计和生产的标准化,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并造成一种市场进入壁垒。 17. 简要分析基于质量的战略。 答:基于质量的战略是指企业把质量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依靠顾客感知到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对质量的领先地位,赢得市场高的占有率和稳定的利润。 18. 简要分析基于时间的战略。 答:基于时间的战略是指企业把时间转化成一种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通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制造周期以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使企业具备提供众多的产品种类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能力。 19.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了解顾客的需求。通过对市场的调查了解顾客需求,并以顾客满意度作为质量管理的目标。 (2)员工参与和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利用质量团队等形式改进产品质量。 (3)系统和过程的持续改进。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提升顾客的满意水平。 20.并行工程与顺序工程有何本质差别? 答:顺序工程先进行市场分析,将分析结果交给设计部门,设计部门人员进行产品设计,然后将图纸交给另一部门进行工艺方法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装备,采购部门根据要求进行采购,等一切都齐备以后,再进行加工测试。产品结果不满意时再反复修改,再加工,再测试,直至满意。而并行工程基于团队机制将产品开发各阶段的工作平行完成,如同时进行市场概念、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辅助系统开发,即对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等上下游各方面进行同时考虑和并行交叉设计,由产品开发团队成员协作完成。 21.什么是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为什么要考察工序能力? 答:工序能力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可以衡量工序质量的高低。工序能力指数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TU-TL/6σ),是反映工序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规格、公差等)程度的指标。通过对工序能力的调查,可以根据特定工序的运行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能力不足的工序进行改进等措施。 22.质量小组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如何顺利实现其作用? 答:质量小组是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及吸引职工参与质量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有利于发现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管理层的质量问题,以及对其进行改进。在质量小组的活动中应广泛吸纳与质量问题相关的部门、层次的人员加入,充分发挥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的作用。同时,企业各个部门及管理层应对质量小组以支持和帮助,保证质量小组作用的充分发挥。 23.简述PDCA 循环的工作步骤。 答:PDCA(戴明环)是指在质量持续改善活动中使用的“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工作循环方法。计划指对工序进行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改进计划并给出计划的评价方案;实施是依据计划进行质量改进的过程;检查步骤分析计划实施结果是否达到计划目标;处理阶段,如果计划目标实现则推广使用新的方法,如果尚未达到目的则进行下一轮的循环过程。 24.说明构成产品成本要素,以及降低产品成本途径。 答:产品成本构成要素: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改进质量; 第二,降低物料消耗; 第三,提高生产率; 第四,降低库存; 第五,缩短生产线; 第六,减少机器停机时间。 25.物料消耗控制的方法有哪些? 答:第一,改革产品设计,减少构成产品或者零件净重的物料消耗; 第二,采用先进工艺,减少工艺性物料消耗; 第三,采用新材料和代用料; 第四,实行集中下料,推广套裁下料方法; 第五,加强物料的运输保管工作,尽量减少物料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 26.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者,资本,管理等。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有:改善工作设计,进行时间研究,实行物质激励等。 27.何谓发生安全事故要“四不放过”? 答:即安全事故的原因没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群众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没制定出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事故调查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事故的再发生,即根据事故调查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控制或消除此类事故。 28.缩短交货期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有何意义? 答: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交货期、质量和价格这三个因素是订货成交的决因素。企业即使能够以顾客所希望的价格,但如果不能按照顾客所希望的交货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产品,那么,顾客就不会向企业订购这种产品。更进一步说,如果把质量视为销售的先决条件的话,在许多情况下,交货期是比价格更重要的决定条件。所以,缩短交货期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9.缩短交货期有哪些对策措施? 答:缩短交货期的对策措施有: (1)产品开发方式上采用并行工程; (2)在计划环节运用MRPⅡ系统; (3)在生产组织上采用敏捷制造方式。 30.质量成本可以分为哪几种? 答:质量成本可分为: (1)内部损失成本,是与低劣产品或服务有关的到达用户前的成本,如返工费、修理和停工损失等; (2)外部损失成本,是与提交用户不合格产品或服务有关的成本,如退货、信誉降低损失等; (3)鉴定成本,是为核算、评价和审核原材料、成本和服务,与产品质量标准一致所发生的成本,如检验设备、试验、检验人员等产生的费用; (4)预防成本,是与减少潜在质量问题有关的成本,如质量改善项目、培训、检测产生的费用等。 31.MRP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MRP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基本 MRP阶段:作为一种库存计划方法的改进,即物料需求计划阶段; (2)闭环 MRP阶段:作为一种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3)MRPⅡ阶段: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计划系统,即制造资源计划。 32.应用 MRPⅡ有何现实意义? 答:应用MRPⅡ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企业的系统管理。由于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和信息储存能力,人们对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加强了,由原来对产品的管理进入到了以零件为对象的管理,实现对企业制造资源的准确计算,避免了库存管理的盲目性,做到了准时生产。 33.常用的作业排序规则有哪些? 答:常用的作业排序规则有: (1)先到先服务规则; (2)最短作业时间规则; (3)超限最短加工时间规则; (4)最早到期规则; (5)最短松弛时间规则。 34.实现大规模定制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答:实现大规模定制的主要障碍是: (1)客户需求采集。客户需求采集非常困难,主要是因为网上的沟通存在许多障碍。 (2)生产流程的柔性。对于每一个产业来说,也只有某些特定的流程达到了足够的柔性,因此只有某些特定的产品特性能够客户化。 (3)物流支持。物流并不仅仅是困扰大规模定制的一个难题,事实上它也是进行所有的电子商务(如 B2C、B2B 等)所面临的问题。 35.根据传统生产方式的特点,分析大量生产方式产生的必然性。 答:(1)传统生产方式有很大的缺点,主要表现为成本高,缺乏一贯性、可靠性,是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最大障碍。 (2)大量生产方式能够实现最佳效益,即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36.CIMS 的功能结构是由哪四个子系统组成的? 答:CIMS 的功能结构是由以下四个子系统组成的。 (1)管理信息分系统(MIS)。包括经营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采购管理、财务管理。 (2)技术信息分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数控程序编制(NLP),用以支持产品设计和工艺准备,处理有关产品结构方面的信息。 (3)制造自动化分系统(CAMS)。包括各种不同自动化程度的制造设备和子系统,如数控机床、柔性管理单元、柔性制造系统、装配系统、进货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设备维修系统,用来实现信息流对物流的控制和完成物流的转换,支持企业制造。 (4)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分系统(CAQ)。用以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实施质量管理,处理质量信息,支持质量保证。 37.简述企业流程再造的特性。 答:企业流程再造的特性: (1)企业流程再造的出发点是顾客而不是上司; (2)企业流程再造的对象是业务流程而不是组织结构; (3)企业流程再造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但不等于自动化; (4)企业流程再造适用于各类企业而不只是困境企业。 38.为什么说流水线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作业方式? 答:(1)工作地的专业化程度很高。 (2)各工作地按照劳动对象加工的工艺顺序排列。 (3)按照统一规定的节拍生产产品。 (4)各道工序生产同步化。 39.为什么说大量生产方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答:(1)标准化产品生产与顾客多样化需求相矛盾。 (2)高度专业化的刚性化生产与快速的需求变动相矛盾。 (3)生产的单调化与员工的丰富化要求相矛盾。 40.创新设计新流程,可采取哪些主要策略? 答:创新设计新流程可采用的主要策略有: (1)废除。即以“是否确信为必要活动”的眼光重新审定向来被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活动,废除对产品“增值”无效的环节。 (2)合并。即把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由多名专业人员完成的几项活动,压缩成一项相对独立的任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来完成。 (3)分散。即将专业的职能打散融进各系统中。 (4)改变。即改变活动间的顺序或改变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5)自动化。即在企业流程再造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41.简述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传统劳动分工理论的失效; (2)“3C”力量的冲击,即顾客、竞争、变化三要素对传统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出挑战; (3)企业中僵化的官僚体制和人的因素对企业再造的影响。 42.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答:企业流程再造实施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1)选好企业再造的领导人; (2)树立适度的危机意识和勾画公司远景,形成“形势宣言”和“远景宣言”; (3)组建强而有力的再造工程指导团; (4)做好面对阻力的思想准备。 43. 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MRP即物料需求计划,是 60年代发展起来的、适用于多级加工装配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作业计划技术。它根据产品计划计算出物料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以达到 “在所需的时间、所需的地方、取得生产所需的物料,做到准确无误” 的目的。所谓的 “物料”,泛指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外购件、外协件等,初始的 MRP没有信息反馈与控制功能。MRP是对定量订购法和定期订购法两种库存控制方法的发展,适用于对相关需求的计划与控制,其基本原理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1)从最终产品的主生产计划(MPS) 导出相关物料 (原材料、零件、组件、部件等) 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 (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投产 (订货)的时间。例如,对于一种外购件,假设第 5周最终产品的装配要用到它,其订货周期为 2周,则最晚第 3周应开始订货;对于一个自加工件,假设第 5周需用于装配,其本身的生产周期为 1周,则最晚应第 4周开始加工。 44.分析虚拟制造的种类。 答:广义的制造过程不仅包括了产品的设计加工、装配,还包含了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与控制。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把虚拟制造划分为三类:以设计为中心的虚拟制造、以生产为中心的虚拟制造和以控制为中心的虚拟制造。 45.什么是精益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答:(1)我们可以把精益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品种能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而通过其对各个环节中采用的杜绝一切浪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空间)方法与手段满足顾客对价格的要求。 (2)精益生产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用户为“上帝”,以“人”为中心,以“精简”生产过程为手段,以产品的“零缺陷”为最终目标。 46.大量生产方式与精益生产方式在销售上有何区别? 答: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销售,由经销人员在经销点坐等用户上门购买,被称之为被动销售。精益生产方式的产品销售,由经销人员登门拜访,挨家挨户推销,被称之为主动销售。 47.与大量生产相比,精益生产方式在新产品开发上有何不同? 答:精益生产方式在产品开发上有四个方面与大量生产不同,这四个方面是:领导,协力工作,沟通,并行开发。 48.生产计划中的产值指标分为哪几种? 答:产值指标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可以分为商品产值、总产值与净产值三种。其中,商品产值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可供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一般按现价计算。总产值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活动总成果量,一般按不变价格计算。净产值是企业在计划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 49. 网络优化的方法和内容有哪些? 答:网络优化就是根据预定目标,在满足既定约束条件下,按某一衡量指标寻求最优方案。衡量一个工程项目计划的优劣,本应从时间、资源和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但目前还很难做到,一般只能按照某一个或两个指标来衡量计划的优劣。所以网络计划优化的基本方法是利用时差不断地改善网络计划的初始方案,使之获得最佳工期、最低费用和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根据目标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时间优化、时间——成本优化和时间——资源优化。 50. 降低在制品库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降低在制品库存可采取如下措施: (1)降低运输在制品。运输在制品是指处在移动和等待状态的在制品。在多数制造企业中,在制品都是成批加工和成批移动的。如果通过减小运输批量,可显著地减少在制品库存。 (2)降低周转批量。周转在制品的形成是由于加工批量太大。而加工批量大的原因是准备时间长和准备成本高。由经济批量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减少准备时间(即降低准备成本)可使批量降低。 (3)降低安全在制品。安全在制品又称为缓冲在制品,它是为防止前后工序在加工时间的变异性不匹配性可能造成的生产中断而设立,其作用是使生产过程保持均衡稳定。要降低安全在制品库存,就应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原因:工作缺乏标准化、设备故障率高、工人情绪不稳、废品率或返修率高等。应会对上述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51. 物料库存成本包括哪些内容? 答:物料的库存总成本项目包括: (1)物料成本。是指购买或生产物料所花的费用。它等于物料的单价(生产成本)乘以年总需求量。 (2)订货成本。又称采购成本,用于对外订货,是指每次订货或采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3)工装、设备调整费用。又称作业更换成本,生产准备成本,是指在批量生产方式下,加工对象发生变化(即作业更换)时所发生的费用。 (4)库存保管成本。又称储存成本、保存成本。它是指储存、保管库存物料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5)缺货成本。试制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库存不足出现缺货所造成的各项损失。 52.“推动式”与 “拉动式”生产作业管理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答:推动式与拉动式是两种不同的作业管理方式。推动方式下,每一工序工作中心按计划制造工件,不管后续工序工作中心当时是否需要。而拉动式系统,由代表顾客需求的订单开始,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主生产计划和总装顺序计划,从产品总装配出发,每个工作中心按照当时对零部件的需要,向前一工序提出要求,发出工作指令,前工序中心完全按照这些指令进行生产。这样反工艺顺序地逐级“拉动”前面的工作中心,直至 “拉”到供应厂或协作厂。 53.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是什么? 答: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提供满意服务。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