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2年06月25日《长江商报》载:武汉市花5亿新建吉庆街特色不明餐饮店月亏5万无奈停业。记者昨悉,目前新吉庆街一期14家餐饮门店,餐饮特色不明,同质化经营严重,同时面对人气不足的现状,餐饮门店每月均亏损经营,其中花满庭一家因亏损已停业整顿。 想当初的吉庆街是么样?汉派作者池莉的一部《生活秀》改拍为电影后,让全国人民记住了是:精武的鸭脖子和吉庆街。白天逛汉正街,晚上游吉庆街,武汉人素有此说。外地人到武汉买的是鸭脖子,逛的是吉庆街。如今,鸭脖子依旧,从精武到绝味,到周鸿鸭,品牌是多了不少,大家都在整合资源组成公司共同经营,忙得做大做强。听说,精武的商标才刚刚拿到,原因是被天津某企业注册了。可叹商标意识淡薄到了这样,品牌意识不是一般的差。(2011年3月8日,备受汉津争议的精武商标终于尘埃落定,武汉方面收到北京高院的送达通知,驳回天津方面上诉,维持北京中院一审判决。从此,天津涉鸭产业将不能再用精武商标。) 对于一个地域特色餐饮的整合和规划,我们如何去对待?是产业升级还是商业化运作?这里面有一个立场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政府、项目运作方,策划咨询方应对消费者持的基本立场。市场化运作不一定就成功。报载吉庆街的现状不得不又引发我们的感叹。是什么原因,说起来,还是唯有认真二字。 其实吉庆街的问题不外乎出在几点:一是不重视长远发展;一是考虑不足商家的眼前利益;三是一窝蜂经济;四是头脑发热效益,收钱收租卖地段;五是不会营品牌。开始看似红红火火,这个红火是建立是以前的基础上的,如果在后期运营中偏离了这个基础,只会把这个旺地变成死角。 结是果就是现在这样,吉庆街作为武汉的美食名片,没有武汉特色,而不是只有火锅、家常菜等大众普遍的饮食。餐饮门店近三成经营火锅。当时招商主要考虑有连锁店、实力很强的商家。结果该有的特色没有,时尚元素,现代气息的商铺一个个财大气粗,从外地来的游客是希望看到这些吗?特色美食规划成短板。不否定规划吉庆街升级后的第一目的是涨租金,卖地段,这样就是品牌吗?品牌的光环并不是永远在头上闪耀的,品牌也怕受伤害,伤一次,品牌的含金量就会少很多,如今的吉庆街的品牌号召力已经远不如前,可能一些外地人并没有意识到,但是一些武汉人已经不去了,吉庆街的诱惑力似乎越离越远。加上政府扶持政策没出台,再加上租金过高,这些老字号最后没有进来。这是不是违背了吉庆街升级的开始?升级并不代表着引进国际品牌,引进美元资本,地方的特色文化最终是要靠地方的自有经济体来完成,建立好品牌与特色文化是不需要一切都要向国际化看齐的。如果一切都要靠外力,那为什么不把吉庆街作为经济开发区呢?能做事不一定就能做到位,做成事。 业内人士则认为,新吉庆街一期投资5亿,从开建到招商,就没有整体考虑特色,缺乏一个规划。现在的吉庆街餐饮档次是提升了,却无法体现武汉美食名片的特色。 据说本月26日新吉庆街二期将正式对外公布运营商,随即将展开招商工作。但愿这不是另一个头疼的开始。 从吉庆街的无奈或是失败,我们的很多企业常常也会儿相同的错误,例如是在产品规规划上,公司想要上一个新产品,如何设计规划它?有没有市场前景?有没有市场需求,是大众还是小众,是从哪一种情感打动消费者的心?从理论上说,好像是可行的,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执行层面上的失败还可以挽回,可是在规划上的失败,就足以让企业不复存在。 说实说,中国企业很多都是靠一个产品而活着。 产品规划不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它需要一个结果,要科学规划及市场论证,是要以终为始,以经济效益衡量对与错。有些设想在思想的碰撞是火花四射,但不一定具有可行力。营销大师科特勒说过:品牌是什么?是企业的特色和优势。市场消费总是向中间消费阶层靠拢的,是不是迎合这一价位段的产品就大有可为呢?不一定。价位的支撑是需要品牌力的基础。想一想,你的企业的品牌力有这种力量么?同样,有品牌力也不一定能做好,可能品牌还有跨界的问题,如果是针对特定产品,可能需要特定材质生产甚至是需要特殊工艺,品牌企业具有这样的优势吗? 第1页第2页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