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不少老式房屋破坏较严重,一些经过专业机构设计的新式房屋,就没有那么大的损坏。有媒体在芦山龙门乡采访时,当地村民如此反映。虽然西方建筑技术偶尔会以照猫画虎的方式进入村庄,但更多的是略懂建房技术的工匠们不够专业。这时建筑师的专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当地人十分期待政府指导建房。
刘晓都说,在土木再生的援建计划里,也列出了专业建筑师指导当地人盖房子这个措施。这类似于以前‘赤脚医生’的说法,现在叫‘赤脚建筑师’。因地制宜,用地方材料,地方做法,再加入专业现代建筑技术帮助当地人盖房。刘晓都说。
他认为,在如今的乡村,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环境污染、白色垃圾都让绿色乡村成了牺牲品。其实除了盖房子,城市的垃圾填埋体系也可以为乡村所用。
虽然这些构想尚在摸索中,但是土木再生所参与援建的学校已在陇南显示出了作用。按照建筑抗震级别甲乙丙丁4级来区分,学校属于乙类,就是遭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刘晓都认为,以国际经验而言,学校不是单体建筑,除了承担教学功能外,平时应该是乡村社区文化的公共场所。他们参与援建的4所陇南学校,都配套承担复合功能的操场。当地震等灾难来临时,操场是临时庇护所。平日里则是村民们开会或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
土洋混搭重建房自己造然而,什么才是真正抗震的房子?这在中国农村还未完整定义过。去年底,美国地质研究院的地质物理学家RossStein用一组简单模型展示了加固房屋的必要性和经济性,建造抗震房屋的费用只比普通房屋多出15%,大约等于给建筑修建卫生间的费用。但人们通常不会建这样的房屋,除非他们确信自己面临这样的危险。RossStein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倒塌的房屋就是这种不坚固的立方体结构。
灾后乡村怎样建房?乡村自建房先行者、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已在摸索中建立了一套体系。他从1999年台湾912大地震后,就开始在灾区实践他自创的协力造屋法,主要是让房子变得更轻。记者曾连线采访过谢英俊。他采用改良过的轻钢结构,抛弃了砖、预制板等沉重的传统材料,理念看起来很原生态:就地取材,用木材、泥土、秸秆来建房,经过建筑师的改良和研发,加入轻钢材料做内部支撑。最重要的是,建筑师带领着农民在灾区盖房子,主体劳动力都是当地人,大妈、小妹、大伯、因失业而酗酒的男子,甚至文弱书生在谢英俊的指导下都成了盖房能手。虽然外表看上去是土得掉渣的毛坯房,进屋仔细看,其实是土洋混搭的茅草屋豪宅,还有时髦的室内浴室混搭传统火炕。在已过花甲之年的谢英俊看来,盖房子并不是一件专业程度很高的事。这个技能在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是人类天赋的技能。
在中国农村,砖木结构的房子比较普遍。地震中,倒塌严重也是这类房子。但是,成本是人们考虑得最多的因素。建一座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成本要比普通房屋提高5%-20%,折算起来是笔不小的费用。居民自建模式也能节省成本,比如四川灾区的房屋重建过程中,每户会得到农村信用社的两三万元贷款,政府捐助2万元。如果加入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就能节省建房成本一半以上。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