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管理咨询>专家观点: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审视建筑的生命 查询:
     
专家观点: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审视建筑的生命
摘要:据造价信息网了解,张雷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也是当代著名建筑师。 造价信息了解,张雷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设计与创作研究所所长,也是当代著名建筑师。张雷的工作室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园西北角的安静一隅,一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层小楼,外表与校园里其他民国建筑并无二致,但内里却是别有洞天。走进去我们可以看到古朴的木梁架、格子窗、青砖墙、水磨石地面、老家什,与简洁的现代家具和谐共处,老房子厚重的传统意韵,就这样被赋予了现代时尚的功能,让每一位参观者顿生惊艳之感。这也是张雷对于建筑新与旧的又一次大胆创新。  张雷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新锐建筑师的代表,他的建筑作品一直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几何符号的运用,简洁的线条,他的作品与他本人一样酷劲十足,混凝土缝之宅和诗人之宅也成为在国外杂志上刊登最多的中国住宅设计作品。而在早早成名之后,张雷对于建筑的思考也愈加深入。从实验性的建筑作品,向旧城保护、老建筑传承和商品住宅设计延伸,留住老建筑时间的痕迹,做有生活温度的古城,有归属感的房子,他的建筑理念也增添了一份温暖的人文情怀。  对于老建筑,张雷认为:需要尊重时间的痕迹,解决现代的需求。  南京是一个民国建筑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但老建筑如何在今天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这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张雷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戊字楼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其他民国建筑一样,有着漂亮的大屋顶,朴素的青砖墙,和漆成红色的老旧木框玻璃窗。但走进其中,你不会看到老房子特有的暗淡昏黄的灯光,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了无生气的灰白墙壁。虽然岁月的印迹无处不在,阁楼上的吊顶被拆除,露出了原木的房梁,木板补过的痕迹也依然保留,混凝土的柱子,水磨石的地面,青砖的内墙有的简单刷白,有的原样未动,空间改过了,原有的木板条隔墙却没被丢弃,那一条条木板仍做隔墙所用。  巧妙的将新元素融入其中,这依然是张雷最喜爱的极简风格的家具和装饰。黑色薄钢板的书架,白色简洁的桌椅,直线条格栅形的吊灯,黑色手工打磨的地板,和阁楼木栅栏的装饰,这些现代家具、饰物,与扶手椅、雕花条案、抽屉柜等中式老家具混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营造出了一种看似矛盾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而这也反映了张雷对立统一的建筑哲学。  张雷解释道:新与旧的关系是建筑学里最难的命题,没有标准答案,恰恰需要我们一辈子来思考。而老房子的改造就是一种新与旧的思考和实践,大部分的老建筑都不大重视内部空间,我们在重新利用时,如果仅仅是堆彻一些旧家具,虽然老的味道似乎保留了,但实际用着并不舒适。房子不仅仅是个样子,它最终是要拿来用的,如果外面很有味道,但里面让人失望,这是对老房子的不够尊重。因此,张雷在着力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大大改善其使用功能。张雷以阁楼为例作了解说:能否有效地凸显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应该成为评价改造最重要的标准。有时间感、历史感的东西都要保留下来,它是主角,其他新的东西力求简单,只是背景。拆除了吊顶,把屋顶显露出来,形成了空间的中心。没有时髦的吊灯,只用了最简单的射灯,而且都是藏在房梁木条当中,光线打在屋顶上,既突出了屋顶的中心地位,又满足了照明的功能。空调藏在四面原色的木栅栏背后,新的需求满足了,又不会显得突兀。用最简单的最少的努力,让空间变得最好,让粗糙的东西变得很精致,这是我们力求达到的目标。  除了工作室之外,张雷这些年来对老建筑改造的探索还有很多。张雷表示:我们同时在做好几个乡土聚落的改造。比如在浙江桐庐畲族山村做的艺术客栈,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建造的乡土艺术酒店。首要是保留其老的特征,比如艺术客栈就保留了夯土墙的外形,同时也要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简言之就是:外观是地域性的,功能是国际性的。
姜波:城镇化能否留住精神家园王明贤:中国建筑落后日本一百年
2015二建钜惠来袭:买教材 送试卷赵健:未来的设计走向设计的标准化、通用化、
项目经理在诉讼中的承担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2015年一级建造师《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资料(13)流水施工实例:施工总进度计划
时评:养老地产,画面太美不敢看?祝晓峰:中国当代建筑师缺少与业主互动
2015年一级建造师《管理与实务》精华辅导资料(95)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监管三步曲
一级建造师考试《市政公用工程》精华辅导(121)让成本管理成为利润突破口
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花絮不断 “争创”缘何异化?刘建辉:禅意之路,纵横天下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专家观点: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审视建筑的生命,专家观点: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审视建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