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建筑不是一个很容易下定义的概念。提出西南建筑主要是针对西南地区建筑发展的状况。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西南建筑在创作道路上和沿海地区有很多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 Q:如何界定西南建筑?能否给西南建筑下个定义,或者说说您所认为的西南建筑有什么主要的特征? 钱方:西南建筑不是一个很容易下定义的概念。提出西南建筑主要是针对西南地区建筑发展的状况。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西南建筑在创作道路上和沿海地区有很多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都、昆明、贵阳、西藏、重庆等等这些城市的建筑形态,城市空间都会有别于沿海一带。事实上,我理想中的西南建筑不是一个刻意形成的流派,而是一种扎根于特定地域,扎根于特定的人文和生活方式所自然形成的现象,以及体现出的一些内在的共同特征。 首先,西南这个地方有厚重的传统文化积累。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其它城市也都各自有独特的文化积淀。另外,虽然西南地区比较闭塞,交通不太方便,经济发展速度偏慢。但是由于上世纪中叶的三线建设,全国及沿海的大量资源往内地(西南地区)流动。这样的涌入无形之中给这一地区带来了观念上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西南地区总体的意识、观念和文化氛围不见得比沿海落后。沿海地区普遍是渐进式发展,经济条件好了,意识才会到某个层级,才会做到某个状态。在西南不是这样,经济条件不够好,但是仍然要追求比较高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到,西南地区在接受沿海地区影响的时候,带有一定的抵抗态度(观念性的超越)。虽然很多时候还是抵挡不住大潮,但依然也有底线地保留了一些能够结合地域特点的设计。就拿成都来举例,沿海很多城市的人到成都来,都会感觉成都跟那些沿海城市有所不同。 当然,这种差别不完全体现在建筑本身,而是体现在整个城市的氛围上。既包含了城市空间和建筑特点,也包含了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呈现。现在全国都千城一面,成都也处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但人们为什么可以在感受了成都之后找到一些辨识物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Q:能否解释一下西南建筑论坛的主题西南之间的涵义,以及举办此次论坛的初衷? 钱方:我提出之间是因为之间蕴含有一种特殊的张力,也暗合了西南地区多元化的异质性的元素。首先,西南地区地形非常多样化,既有平原,也有山地,成都是平原城市,重庆是山地城市,昆明和贵阳则是山地与平原都有;其次,气候跨度也很大,严寒的气候、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干燥和潮湿的地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攀枝花春节期间都非常热,若尔盖年平均气温则只有12度;再有,说到民族,可能国内没有哪个地区有西南五个省市区的民族多;民族多了,宗教也多,佛教、道教、藏传佛教,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所以总体来说,多元化跨度大。再有一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城乡差别很大。西南地区的生态非常脆弱,是国家生态的大本营,中国最大的水仓就在三江源,如果不保护好,国内的水资源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西南地区储藏的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对环境的总体平衡造成影响。建筑行业是在所有资源集成的最末端,但它的动作会直接影响到资源开发的前端。所以我认为建筑师应该要有整体意识,考虑建设建造所有的环节,顾及到修房子和资源开发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只考虑一个片段。这里包括对文化资源的利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沿海稍慢,故西南地区还保留有许多人文资源,这个时候应该如何谨慎地开发?又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西南院是全国排名前五的民用建筑设计大院,做了许多项目,除了创收了一些产值之外,给我们生活的城市还能带来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物质生活满足以后,还应该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这个想法也得益于西南地区的众多建筑师,在开会和做学术讨论的时候,大家普遍都认为西南地区的建筑挺有意思,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一起来交流并分享经验教训。我们在筹备论坛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西南五个省市区在信息沟通上做的还不够,需要这么一个平台让大家交流一下彼此的思考和实践,对大家的设计创作都能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也请到了西南地区以外国内国际上的建筑师,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而是能从全国的、乃至国际的视野去看西南地区,借鉴好的经验,采纳好的想法。我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只有眼高手低,难有手高眼低,要做好的设计,必须要提高眼界。眼界的提高是无止境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Q:在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市场冲突的时候,要怎么解决? 钱方:首先必须要清楚自己是个职业建筑师。职业建筑师必须拥有一些很重要的素质。首先,因为建筑设计属于服务行业,所以必须要保持公平的心态。公平不是对自己公平,是对使用你设计的项目的各类人群保持公平。比如说国内提倡公共建筑做无障碍设计,实际上就是对身体障碍者、老年人、小孩要公平,无论贫富,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地保持一种无我的心态;其次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公共安全;第三是专业知识是否能综合运用地恰如其分。 在跟业主沟通的时候,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建筑师能做的,什么是建筑师需要坚持的。大部分人是会讲道理的,但是如果碰到唯利是图的开发商,我们在满足其合理要求的前提下,要更多地坚守保留公共利益的底线,这才是建筑师该做的。所以我经常会跟业主争执,在能够坚持的情况下,我都力所能及地去保有底线。我们做的绝大部分建筑都是公民的建筑,是替公众服务的建筑,所以建筑师应该有这个公心。这一点在职业建筑师体系里有明确的定义。 Q:您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怎样去诠释西南的地域文化? 钱方:我也是在执业的过程中逐渐摸索,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我现在更多地是关注这个建筑在被使用的时候,可能出现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我设计的关注点。生活方式包含了空间基本的使用功能及其产生的行为,也包含了人在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对空间的感知和审美。生活方式虽然很抽象,却无所不在,它扎根于使用具体建筑人群生活中的价值观。其实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对建筑的认知及其设计。建筑师设计建筑,除了以自己主观意识去认观存在的同时,无形之中也会把自己的价值观融入进去,因此建筑师的价值观从客观意义上讲,需要反复被自我检验和接受批判。建筑在使用中会对居住在里面的人产生引导作用,尽管干预是有限的。我觉得真正影响一个建筑最核心的部分,实际上是你能不能尊重特定地域使用者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合理的引导。 Q:您说过现在很多建筑师都很浮躁,您觉得设计师应该如何沉淀下来? 钱方: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人如果浮躁了,短时间内一定做不出好东西。好比大米,一年三季成熟的米就不好吃,一年一熟的米吃起来就会很黏,因为一年一熟的米灌浆期长,所以口感更好。做设计也是一样。改革开放初期做设计是有设计定额的,就是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项目都有规定的设计时间,设计时不能少于定额时间。现在这个机制在利益驱动下被取消了,通常都是设计时间短,设计费用低,这刚好提供了建筑师设计尽量粗糙的一个借口。各个设计机构都有这个情况,有的时候甚至一个星期就出施工图,这就会导致作品都粗制滥造。设计粗糙、修建粗糙,问题频出:漏水、剥落、建筑寿命短。中国本身就缺资源,这么一折腾虽然暂时获得了高速发展,但实际上是杀鸡取卵。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调整结构放慢速度。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其实我觉得速度放慢了的发展才是黄金时代,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追求品质和可持续。对我来说,任何时候品质都是不能放弃的东西,不是先把钱赚够了,再来讲究品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过去出版了一个杂志《信使》,里面曾经有一篇跋文,举了意大利梵蒂冈建筑群的例子。整个梵蒂冈建筑群,前后花了200年时间,由10个建筑师前仆后继设计完成,200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世界不朽的遗产,每个建筑师都没有在里面凸显自己,而是从整体出发进行设计。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这样的作品呢?换句话说,整个城市里有不同的建筑师在做项目,为什么不能也形成一个整体,提升整个城市的品质,而不是独自追求局部的标新立异呢? 我开始做建筑设计的时候,也是更关注单体空间和造型,但是做到一定程度,就发现更核心的,是一些内在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本身长相可能不漂亮,但是看着还是很舒服,这或许是这个人气质好。那么建筑的气质在哪里?我认为是建筑在其场所上的自在方式,是与周遭环境整体形成的良好氛围。就比如宽窄巷子,每栋建筑并不都是绝世精品,没有标志性,但是形成整体氛围之后就显得出色,当然和沿海很多同类项目相比,并不觉得特别精致,但是四川这种不太精致的精致,恰恰是带来灵活性和丰富性的前提,这种精致其实是想法上、思维上的精致。思维的精致才是最重要的。 Q:您提到现在成都的规划和建筑进入良性互动阶段,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是如何互动的? 钱方:成都的城市管理者普遍都意识到整体城市设计很重要,光有平面的规划无法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控制。目前国内大多学者倾向于把城市设计立法,我们设计院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作为全国大院应该有更大的抱负,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做一些贡献。我院与市规划局联合成立了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受成都市规划局管理。从建筑师的角度与规划院,规划局进行更好的沟通,这个研究中心在全国类似机构中非常特殊。有建设管理落地的问题,我们会彼此长期沟通。除了编制城市设计导则之外,我们也参与整个城市项目的落地运作。以前规划局的管理措施落地的时候,建筑师的抗性会很大,现在我们(建筑师)居中协调,让建筑师、业主、规划局都能达成一致,让整体运作有序进行。其实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部门和部门之间,利益集团和利益集团之间,管理和被管理之间,都会有很多这种管理缺陷和断裂,我们起到了良好的联系沟通和弥补裂缝的作用。 另外我们也会将好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理念与规划局交流。规划局的领导团队思维也很开阔,把很多新的观念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天府新区规划,成都在七、八年前就丢掉了城市扩张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按照斑块的模式,通过道路网紧密联系的一个个城市斑块进行发展。每个斑块既有单独的城市功能定位,又具有复合多业态的功能。比如斑块被赋予了出口加工区,机械精密加工区这样的功能,加工区内不仅仅是厂房,还配套了衣食住行的复合多业态功能,原则上一个区域的人可以在自己的斑块内生活,不需要跨区域,避免过多附带的交通。每个功能区周围都是农田和绿色生态环境,这样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还为生态可持续留下了空间。我们把生态通道留下来以后,各种鸟类和生物都可以与城市相融,这里人、植物、动物是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在成都,可以看到很多的口袋公园,街心公园等等,绿色环境和人工建成区彼此渗透。 如果现在不考虑生态系统,将来就会付出代价。我一直在动员业主,多花一点钱改变一些以往做法,比如住宅小区,或者是大的办公园区,很多建筑师采取最简单的做法,地下全部满铺做地下停车库,我就会尝试说服业主,将地下分成几块来做,中间空出来的空间做成道路,并尽量把这个道路做成透水地面,让水回灌下去。现在老城区的地下水越来越低,地表皮硬化得太多,所以热岛效应很严重,如果水无法回流,都变成地表水,本身土地的地下水流失,也会影响到树木的生长。成都在保护生态这方面做的不错,2011年成都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的第一名。 Q:您觉得成都为什么受到这么高的评价? 钱方:我刚来成都的时候,温润的感觉非常明显,现在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已经逐渐丢失了很多原来的韵味,其实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了,缺少思考。我觉得可以慢慢来,重新把原来的感觉找回来。成都有很多优势:一是有良好群体意识,二是具备独特的自然环境,三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氛围,就是自在。我给成都人的自在下了个定义:就是不需要花太多的物质条件来获取一定的愉悦感,这意味着月入三千和月入一万幸福感是一样的可能性,而不是挣得多才会有愉悦感。生活的幸福感和愉悦度不一定会跟收入多少成正比。我一直在说,整个西南地区有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跟方式,就是随意而安的自在。无论境遇如何,始终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平安的落脚点。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