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校企深度融合、持续探索做中学、学中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及实践的教学改革成果。我校前身是部门办学的中职学校,经费紧缺。学校通过艰苦创业,滚动发展,2002年通过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并喜获中央财政支持的440万元数控设备,但是,学校却遇到了幸福的烦恼:一是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二是2+1人才培养模式中也碰到了工、学分离的难题。这两大难题成为当时学校发展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两大发展难题,学校于2007年9月启动《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班子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后,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加工制造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与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究探索生产进校园创新模式,并首先在数控技术应用和模具制造技术两个专业中开展实践。经过两年的研究探索,成果终于诞生,《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出现了奇迹:破解了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的难题;破解了校企合作中工、学分离的难题;破解了技能训练、竞赛普及化的难题;还破解了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提高难题。劈开拦路虎,学校的发展走上快车道:顺利通过省示范学校的评估,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项目创建学校;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基地;2013年,学校获得广东省教育厅五位一体实训中心竞争性资金1000万元。一、成果主要内容(一)制订校企互认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是检验校企合作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校企深度融合、全面合作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此,项目组以行业、企业提出的用人标准为先导,由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共同分析、分解用人标准中各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将教学质量评价与产品合格评价指标有机融合,制订《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产教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学校、企业的考核职责,形成了校企互认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之间的差距。(二)建成了学做融合、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学做融合的教学场所是生产进校园教学模式的基础,也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培训体系的必备条件。项目组在协作单位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该公司的主打产品GN-12K手扶拖拉机的十个主要零部件为目标,按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训环境真实化,素质培养职业化的要求,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真实的机加工设备为蓝本,把车间由原来按工种、按设备系列组合变为按加工项目的生产线组合,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场所。项目组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完成配套软件的建设。包括参考企业的生产工艺,结合专业理论的内容,开发产教一体的生产工艺;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十个固定的零部件为蓝本的教学项目,编写项目教材;制定一整套的产教管理制度,引进企业文化等。项目组还结合学校的实际和承担地方经济建设的任务,不断完善和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在积极争取到2010、2012年广东省中职教育第一、三批专业实训中心建设专项资金750万元后,通过对实训基地的功能进行综合论证,对原有的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和教产研发服务三种功能的不足进行重点建设,主要针对以上三方面功能进行软硬件投入。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基地,实训基地真正成为了具有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和教产研发服务五种功能的五位一体实训中心。(三)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体系项目组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职业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剖析与研究。以从业人员承担的事为出发点,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专业技能模块;从最初的项目教学和产教交替教学模式,到后来定位为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联动,学做融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从以技能鉴定、竞赛为导向,以模块为主线的培训体系,改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体系。技能训练体系以新农机械有限公司产品工农-12K手扶拖拉机零配件为载体,按照初、中、高三级推进的技能人才培训目标,完成了相关工种的评价细则、能力测试题库、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和教学课件,开发了项目化教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四)建设了生产与实训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库为真正实现产教联动、学做融合,项目组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课程构建理念,以生产进校园引进的产品为素材,按产品生产的难易程度和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划分,结合初级、中级、高级技能人才标准开展技能训练项目模块教材的编写。目前,已完成《钳工技能实训》、《车工技能实训》、《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教程》和《常用五金冲压模具设计与案例》4本产教结合教材。其中,《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教程》被广东省教育厅推荐参加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品技术资料库,让学生在参加生产进校园学做联动教学模式实践中,通过对照生产要求和查阅技术资料库资料,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工制造类的专业课程都建设了课程教学资源库,完成自主学习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网上交流、辅导、答疑和学习讨论等,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五)形成了多方联合全程参与的专业建设模式首先是改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法,把学校自行确定培养目标改变为在行业、企业用人要求的引导下,由学校按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确定。使加工制造类的专业能够与具体的行业对接,实现了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的统一,极大地缩短了企业对毕业生的再培养时间。其次是共同建设了企业专家工作室,根据学校制订的《生产进校园实施方案》,工作室专家进行生产技术工艺指导,制作工艺卡,直接参与项目教学。另外,合作企业逐步将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二、创新点(一)产教联动,创新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式现行的许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多以产为主、以教为辅,学生成了生产的工人,致使工学分离,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双赢效果。本项目中的生产进校园教学模式,则坚持产教联动,以教学为主,生产为教学服务:学校接订单首先着眼于是否适合教学内容,而不是首先着眼于经济效益,以合作企业的十个基本固定的生产项目为主要载体;企业专家工作室与专业带头人共同研究生产任务,按不同层次拆分工作内容,开发产教项目,以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教学以生产为主线,生产活动为载体,理论与实训一体。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一切活动,学做融合,实现了工与学的对接,创新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二)学做融合,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项目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设计并实施教学,使学生在源自企业现实,又经过典型化的做中学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时,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研究课程标准和考核细则,开发项目化教材,设计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方案,并由双方人员共同组成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实训体系更接近市场。行业、企业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同时也是育人单位,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更好地体现了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使人才规格和专业素质贴近行业、企业的现实要求。(三)以产促学,破解工科专业高消耗、高成本难题加工制造类专业高消耗、高成本是大家公认的问题。如何破解?如何突破?也是本项目着重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从合作企业中建立了一个支撑生产进校园的稳定生产任务供应链,这个供应链不仅满足教学训练体系量的要求,而且也符合专业培养质的要求,确保做到教学与生产同步,让生产服务于教学。通过引产入校,以产品为实训的主体,让学生在完成产品的过程中,实现对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本项目强调课堂与车间一体,生产与学习合一,使学生全员、全部、全程参与生产性实训成为可能,有效地解决了工科专业实操高消耗、高成本的全国性难题。另外,我们还在每个班选拔10名学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本班实习时是组长和教导员,生产任务重时是突击队,竞赛时是学校的国家队。近几年学校在各级竞赛中的成绩稳步上升,而培训的投入和时间却逐渐减少,竞赛由贵族运动变成了群众运动,实现了竞赛培训普及化。(四)以研促教,补强了中职教师科研的短板生产进校园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转变,还把教师带入了一个相对陌生的生产领域。团队教师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编写教材、承担教学技能竞赛、建设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撰写教研教改论文等,切实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钻研的水平。近年来参与项目的教师共撰写相关论文26篇,4人次荣获新会区科技进步奖,开发的GN-12K手扶拖拉机变速箱检测装置即将应用于今年的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机械装配技术项目中。三、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一)给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本项目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学校师生参加国家、省技能竞赛成绩显著:学生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全国第八名1人;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分别有17人、21人、47人;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发明创造作品)一等奖3人,市级青少年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评三等奖2个。教师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省级一等奖6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培养了1名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3名广东省技术能手,5名江门市技术能手,1名区级劳动模范;2人获广东劳动保障研究成果奖,4人次获区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开发的GN-12K手扶拖拉机变速箱检测装置即将应用于今年的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机械装配技术项目中。项目开展以来学校为本地区提供了优质的技能人才近万名,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98%。本项目研究成果培养的适销对路技能型人才成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资源,学校因此也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窗口。(二)成功经验有力促进本省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实训基地的发展本项目以生产提高学生岗位能力的做法为广东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项目组成员张伦玠教授,将学校的实际生产内容作为广东省技能竞赛的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做法也得到全国技能竞赛组织的认同,在2013年的技能竞赛中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项目组教师还协助省技能竞赛组委会开发了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机械装配技术项目。另外五位一体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为广东省专业实训中心调研专家组制订《珠三角地区五位一体职业教育综合实训中心规划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发挥了引领作用。(三)示范辐射能力强项目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近年到学校学习项目经验的兄弟学校达上百家;2010年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课题组主持人被邀作题为《高效优质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精心竭力打造特色职教品牌》的经验交流;2011年3月,学校被新会区教育局评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特色学校;2013年12月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组织30多间中职学校的代表,到我校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破解机械专业高耗材难题的经验交流推广,产生较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鉴定,推荐参评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受益面越来越广本项目的研究成果除让本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的2000余名全日制学生受益之外,还为本地区承担双转移培训人数2000人次年,退伍士兵培训600多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湛江师范学院毕业生岗位实习150人。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高校、企业的好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