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方式,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词:高职教育;协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核心职能之一,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是高校教育类型与层次质的规定性的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它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我国高职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新确定为技术技能人才,什么是技术技能人才?怎么培养?这在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不多。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协同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契机,它将引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协同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他在1971发表的《协同学:一门协作的科学》一文中引入了协同概念,并于1977年问世了协同学(Synergetics)的理论框架。目前协同学已成为描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有序转变的条件和规律的横断科学。协同过程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不断发展与演化的机制。 基于协同的协同创新内涵又如何呢?协同创新是我国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的又一创新模式。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Gloor)把协同创新的定义为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的过程。国内陈劲认为协同创新是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还有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部门、行业、区域甚至不同国家,最大限度整合创新要素,实现地区性及全球性的协同创新。 作为当前研究热点的高等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我们认为它不只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不止关乎科研,它是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深度合作,建立协同机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同步提升,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效互动的一种高等教育治理范式。 二、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 我国职业教育应包括技术教育、技术培训,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技术教育被弱化,导致我国技术人才严重缺失。不过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又得到了国家应有的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应包含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两者有区别也有重叠。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三个特征要素,核心是创新。国内学者潘懋元、杨金土、夏建国等把人才划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他们认为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和现场实施。在企业中,主要是从事生产、建造、安装、设备和维修的技术管理和指导工作。在第三产业中,他们是管理中负责某一部门或综合部门的实际管理人员和操作层中的高层次实务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则是在生产岗位上直接从事操作的人员。在企业中,他们是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以及流水线上的操作员。 当今世界,现代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既包括物质性的技术,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技术技能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不仅要求能熟练地将所学的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管理或服务领域,即具备使用技术产品(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知识,而且要求能生产或创新产品,提高产品、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益,即具备设计和制造技术产品的知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掌握有明确语言表征的显性技术知识外,还要获得大量具有个人性质的缄默技术知识,这正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三、协同创新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 1.构建工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探索出了技能型人才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围绕具备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这三个特征要素,调整专业结构,改变过去专业设置过窄的弊端,适时拓宽专业面向。改变单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合理增加提高技术理论知识在课程中的比重。教学是培养人的基本手段,科研也是培养人,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以技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为主导、以协同创新项目为依托的研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将最新的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变为课程项目,开发课程、教材,设计授课方式等。让学生参与包括技术课题选择、技术路线确定、技术方案实施等在内的完整系统的技术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科研与教学的协同,提升科研对教育的贡献程度,真正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蕴含学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利于工学研结合的评价机制,根据科技研发与教学的特点,在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引入科研性要素,在评价科技研发成果中引入教学性因素,即在科技研发项目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中考虑对培养学生的贡献等。 2.创建协同技术研发中心 开展协同创新的前提是识别协同创新机会。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区域或行业建立,其特点和优势是区域性或行业性。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成为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成为引领行业产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数量多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矛盾非常突出。高职院校应发挥优势,争当研究型大学与市场之间的二传手,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技术转移。 3.建立信息共享体系 协同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利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创新资源,建立跨时空、跨专业的科研资源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部组织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是一种资源共享方式。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相关职业工种培训整体解决方案及素材资源和产业链上代表性企业的技术资源,还包括新技术介绍、职业岗位描述、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用人信息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产业升级,服务青年成才,引领学习模式,满足多元需求。 4.建立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实施协同创新,不仅可以创新出科技成果,培养出创新人才,还能探索实践出科学的体制机制。 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制度,吸收校外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对高职教育发展有卓越见识和强烈责任心的人士参与,完善学校为主,企业行业、科研院所、政府参与的管理体制。我国也有少数大学设立了董事会或理事会,董事会或理事会成员多达上百人,主要是将其作为咨询机构或扩大社会影响,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董事会或理事会由咨询机构向决策机构转变,可在原董事会或理事会基础上设立执行董事会或执行理事会,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行使董事会或理事会的主要职能,特别是要使其成为学校的决策机构,真正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组织机构,建立专门机构负责协同事项。科研组织结构以创新任务为中心设立,而不是以行政部门为中心设置。职能部门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主要是政策、信息服务,协调、保障服务等。打破校内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产学研用促作处,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促进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调整以院系为主、条块分割的运行模式为以平台为中心、以项目为牵引、人员灵活流动的运行模式。如组建以完成一定创新任务为主要目的的跨专业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美)安德鲁坎贝尔等编著,任通海等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夏建国.高等技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