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同学身患残疾,不能行走,所以我们特意为他研发了这个意念控制可移动机械臂,这样他不用起身也可以拿取物品了。浙江大学大四学生张宁在2014年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营的决赛现场,向观众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迄今为止,他和他所在的团队已经研发出包括意念对抗赛车、脑控风扇灯、脑控Wifi视频车等多项意念控制类产品。
而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北京分赛区现场,来自人大附中团队的学生们设计出光线可视化与可交互的电子乐器,北京四中团队则设计出了一款新型智能储物柜,获得了北京赛区优胜奖。
灵感的火花在他们的头脑中碰撞和迸发,这些学生将灵感化为行动,发明和创造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新颖产品,踏上了年轻的创客之路。事实上,现在的校园里,这样的创客越来越多。
创客源于英语maker,原意是制造者。《创客:新工业革命》一文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将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们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所以又有人称他们为玩创新的人。如今,全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客,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免费或廉价的新技术产品,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方面。
创客运动的兴起,与3D打印技术、Arduino等开源硬件平台的日渐成熟密不可分。这些个性化、前沿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门槛,创新和创造不再只是科学家、发明家在装备昂贵的实验室里的专利,普通人,甚至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中小学生,凭借这些低价的创新工具,利用3D打印技术和开源硬件等,也能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在克里斯安德森看来,开源创新、个人自生产是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
清华创客空间创始人之一、清华在读研究生毕滢就是一位年轻的创客。他从大一开始自学视频后期制作,后来接触图像处理,并参加了清华的科研训练项目,在此过程中,他对科技和创新的兴趣越来越浓厚。2013年8月,他与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清华创客空间。毕滢说,当初成立这个社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零基础的同学用简单的技术实现创新想法,并帮助他们重视科学和设计的结合。
我以前就发现,很多同学有很好玩的想法,想要去实践,但找不到合适的平台,所以我们希望为他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帮他们入门。毕滢说,清华创客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硬软件开源社区,任何专业背景、零基础的同学,包括文科生都可以参与。以前的科技创新社团大多是闭门造车,只有少数固定成员参加,我觉得这样不行,我们一定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现在,清华创客空间每周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例如每个创意周末会开放硬件工作坊。与传统的硬件培训讲座不一样,硬件工作坊会定一个有趣的主题,提供一些互动装置,让参与者动手制作,例如制作会呼吸的笔。这样的活动趣味横生,任何人都可以快速上手操作。
西南交通大学创客空间创始人李君与毕滢有着类似的理念。他认为创客空间不是一个社团,而是学生的科创中心,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服务。因此,他们经常组织分享会、工作坊、挑战赛、创客集市等活动,并组织一些公开课,如3D打印公开课。
李君认为,在高校做创客空间,定位很重要。与社会企业不同,高校的创客空间旨在呵护学生的想法和创意。他说:目前,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有想要保护学生创意的想法,但是往往没有好的落脚点。而‘创客空间’恰好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
不仅在高校,一些中小学也有了创客小组或创客空间。在各式各样的创客活动中,学生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参与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有趣产品。例如,宁波实验小学创客小组的成员就在课上和老师一起制造出了一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仅可以点头挥手,还可以扛举重物,甚至会自动吹泡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学生杨东麟也是一名小创客。他三年级就开始接触电路焊接,上初一时开始学习智能控制以及编程,初二接触比特币,初三发明了路面积水远程报警及自动排水系统,开始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今年,他就是凭借这个发明专利,参加了2014年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第一次去创客空间,我就爱上这个地方。现在我常去那里参加活动。杨东麟说,有一次,我在活动人群里有看到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那次活动是全英文的,没字幕,但他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惊讶。我忍不住感慨,‘创客’要从娃娃抓起。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