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管理咨询>硅谷职业社交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查询:
     
硅谷职业社交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前两天,我在旧金山见到Weave创始人ABCBrianMa,请他谈一谈他所发现的硅谷职业社交机会;恰逢周五拜访LinkedIn,也与LinnkedIn中国掌门人沈博阳有交流,获得一些领英中国的变量。我把两位职业社交领域人物的主要观点整理如下,EnjoytheinsightsfromSiliconValley!

Weave创始人ABCBrianMa

1.问题和机会

首先我们看到的一个机会是:Linkedin确实很好,比如你和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个会议认识,回家后你们就可以相互链接,这也使LinkedIn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网络。

但它的问题是:它可能没有办法帮你去提升你链接的人数,你还是必须自己去创造机会,比如去学校认识更多人,然后与他们在LinkedIn链接,或者去其它社交场所等。

第二个问题是:Linkedin现在有大量垃圾信息。有些人可能想认识你,还想和你见面,但你没有这种意愿,这时候你就会很烦,或者觉得像被垃圾邮件骚扰。我自己现在在Linkedin上大概有500个Message一次也没打开,主要是一些像招聘人员,或因为其它业务想联系我而发过来的信息。

基于这两点,我们在做的第一件事是帮用户提升链接数。我认为这件事很重要,因为假设你正在寻找的是一个刚毕业的人,但其实这群刚毕业的人他并不知道如何增加自己的职业网络圈子。

而在解决垃圾信息这个问题上,或者说在职业社交领域如何更好匹配双方意愿问题上(DoubleAuthentic),我认为Tinder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就是说总体而言,我们希望在职业社交领域能够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现在5分钟内,你就能对一个人说话,就可以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人喝咖啡,人们真的可能在没有工作时获得一个工作,或者投资人和创业者能很快通过几句网络交流就见面,我觉得所有这些事情的发生,其实都基于因为工具使用起来非常简单。

2.哲学观:彻底去中心化

另外从整个大职业招聘行业讲,这个行业里几个环节也有一些变量,比如想找工作的人这个链条。如果你去看今天美国获得工作的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我相信很大部分并不来自直接的工作招聘广告。

它可能是通过一个朋友帮忙,或者来自其它朋友的朋友的推荐,甚至可能是你在咖啡馆里聊了一次天的人给你提供的帮助。所以相比过去那种很直接、目的性明确的找工作方式,今天的人,他实际上是在通过人际网络发现工作机会。

另一面从企业端看,一个公司能雇佣到的最好人才,往往是那些已经有工作的人,也就是被动求职的人,所以这也回到同样路径,即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好的人才。

甚至实际上在我们的哲学观里,并不以雇员和雇主这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相反,我们更倾向以Individual这种方式去思考,包括传统企业这一端,我们认为哪怕你是一个公司的CTO或CEO,也应该更强调你作为Individual的一面,而不是职业身份。

这样的哲学观,也决定用户进入Weave时的语境。就是说,当用户进入,它不是一个想找工作的人,在一页一页滑动企业招聘页面;也不是企业主,在一页页滑动想找工作的人的简历。我认为这两种语境都还是传统固定模式的那种语境,并且产生的还是传统固定的结果。

这种传统固定模式结果就是:因为想找工作的人即Employee实在太多,而Employer永远只想要那位于Top的3个,这种模式最终会因为没有办法Work而奔溃。但是当你以Individual思维方式去思考,你会减轻相当一部分压力。

就是说,虽然你仍然可能是一个公司CTO或CEO,但你在作为Individual语境下感受不一样。这时你想遇见谁呢?可能是一个工程师,或者是一个媒体记者。换句话讲,作为Individual的一面,你同样是在创造很多不受传统在线招聘思维禁锢的职业领域机会。

所以,我们想改变和打破的其实是职业社交领域的一种传统关系,我们希望把一切碎片化后,大家各自作为Individual个体,在一大片碎片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者说去创造机会。

LinnkedIn中国掌门人沈博阳

不排除未来拆分中国这块

LinkedIn今年5月数据,中国大概有500万用户,而到现在10月,中国用户数是600万。也就是说,第一中国用户增长速度很快;第二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可能是在如何增加用户粘性方面,所以在内容媒体领域,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动作。

和LinkedIn全球一样,我们有可能在中国招募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来贡献内容。但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客观地讲,美国能贡献内容的人的数量要比中国强,中国有很多人他也愿意写,但内容质量上不一定能写得好,就是存在一个想写但写不出来的问题。

我觉得这方面,各行各业的专家可能会做得更好。现在中国市场内容领域的一个问题是,像门户网站或百度百家,一些很有想法的人在上面写东西但跳不出来,因为他文章的点击量不一定会上去,它最后的点击量可能还不如说是,那些今天骂骂这个、明天骂骂那个的文章的点击量高,所以在围绕各行各业专栏作家这方面,我们会去做一些事,就是说它可能会形成一个像专栏作者这种感觉的东西。

另外LinkedIn在全球成长模式,本身是个慢模式,而中国是一个有几亿规模的市场,所以用户增长这方面,我们其实不担心,我们真正要考虑或者比较担心的是:如何能把LinkedIn这种慢模式,在中国市场的成长能够让它跑得快一点。

现在我们已经在用一些比较老土、但本土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做一些线下推动,像在北京、上海一线城市举办领英影响力等;再比如学校就业中心其实是个很好的节点,美国很多学校,它的就业中心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找到工作,那我们接下来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作为,比如11月11日北大作为第一步。但可能更多,我们会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好的学校开始,然后再往下推进。

我觉得LinkedIn进入中国,其实它真正难的地方在于说:它是一个偏社交的东西,从产品角度,它所有人都连在一起,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即你怎么去把中国这块业务剥离出来,以使它达到更快的增长速度。

像Evernote进入中国,它可以重新去起一个数据库,然后和中国用户说,你可以用这个新数据库,但需要你重新注册一下,而作为一个社交网络,这对LinkedIn很难,就是说:你怎么去把中国这块拆出来,然后实现一些新创新加速用户数增长。

比如前几天文章,我有看到你们提LinkedIn移动版难用,那我确实也觉得难用,那怎么可以让它在移动端更简单、便捷一点?举个例子,是否可以支持用户用手机号码注册?但这些细节方面,可能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他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怎么去把中国这块业务剥离,使它达到更快增长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在移动端,其实也做了一些本土化推进,比如你可以在领英捆绑微信二维码,你联系方式即ContactInfo这块,如果你愿意放上去,别人通过微信扫描一下,他可能本不知道你微信号,但通过这样一扫,他就可以向你发出邀请,看是否能加你微信。

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个公众号叫领英中国,这是一个专供用户检索人脉的公共号,用户加到它后,可以直接调出某个人在LinkedIn的数据。

比如你搜我的人名和公司名,你就会直接进入我LinkedInProfile页面。也就是说,你可以在微信端直接浏览某个人的简历,并向他发出链接申请。这等于是在移动端一个很常用的App里有了领英一个入口,并且作为一个工具,它能够真正帮助到用户。

但总的来讲,虽然绑定微信现阶段对增加Linkedin中国用户数有帮助,但长远看,肯定还是要靠自己,所以如何把LinkedIn这种慢模式在中国让它能跑得快一点,我想,我们未来也不排除可能会将中国重新整出一块。


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细则一把手问责制用指标推动你的招聘工作
马云2015员工大会演讲:今年冻结新增员工浅谈职业烙印(二)
中国古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药店业储备人才逆势而上,上演人才升级大戏码
夹心饼干式的“次新人”毕业就业第一关--怎样去面试(一)
留住应届大学生应从岗前培训入手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HR管理流动员工的10个小秘籍5招教你又快又好地做项目决策
应当建立完善劳动合同的中止履行制度三个故事让你创业不再犹豫
索尼的中国败局:为何而败?中层管理人员招聘的层次分析法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硅谷职业社交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硅谷职业社交正在发生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