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动”与“静”商品管理系统咨询集团赵璐近日习读《六祖坛经》,被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智慧深深折服,慧能法师在出家之前从未念过书,不识字,在卖菜之时,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便被佛门智慧吸引,求法若渴,不远万里师从五祖门下,终得五祖传承。慧能法师的四句偈千古流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们时常传诵此偈,以体悟禅机。由禅宗联想到管理艺术,由慧能法师的智慧联想到当今社会的管理者们的管理思想,慧能法师看起来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一斗,但却凭借过人的智慧得到五祖的衣钵,成为六祖;我们当代社会中很多企业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果单论文化可能并不出众,乔布斯、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毕业,很多国内的企业家甚至因为家里贫困小学都没有读完,白手起家,最终将自己的企业做的风生水起,可见一个公司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的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备管理智慧。在《六祖坛经》有这样一个场景:惠能大师为了悟道的修行而来到南海。当时因为广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禅师正在开讲《涅槃经》,于是惠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这天,寺前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由于印宗禅师远近驰名,因此大批的人从各地涌到。其中有两位和尚见到广场中飘扬的幡旗,便开始议论起来。其中一人说:“是幡动”。另一个人刚说:“不,是风动”。结果两人就此争论不休,而引来了人潮驻足围观。这时惠能大师也赶到,他一看便开口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你们二位心在动。”这个故事我在很多年前也读到过,当时我很是不以为然,认为慧能法师不过是一位唯心的说辞罢了,明明风也在动,幡也在动,因为风动引起了幡动,这样解释才符合客观唯物主义啊,无论心动与否都无法影响客观事实。如今再读《坛经》,却只有为当初的愚昧而心生惭愧。这里需要引入“动”与“静”的深刻的内涵,在很多的古文中,尤其是经典中,对“静”的理解是:一切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甚至运动都叫做“静”,也就是说,风的吹、水的流,云的飘,都是静,因为它们都在深合自然规律;对“动”的解释是:一切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叫做“动”,如果一个人想阻止风吹、禁止水流,那么他便是在“动”。通过如此简单的阐释,回到风动、幡动的场景中,我们便可知晓,风来风去都是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因为风吹导致了幡随风飘动也是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的事情,这个场景本就是自然而然的,无需刻意去以为它们加上知见的标签,更无需为此争论不休,在争论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本该平静的场合,被一场无谓的争论搅动,这就是慧能大师所言的“仁者心动”。回到我们的中,也四处可见“动”、“静”的交合,在一个企业中理想的运营状态正是“静”的状态,企业上下行为一致,管理有序、秩序井然、大家为着同样的目标而工作。一切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都是围绕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定位来执行,按照发展的诉求有效的使用切合企业实际的管理工具。在此基础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允许的,一个企业可以是充满活力的,活泼的,甚至允许相反意见的,但是所有的争论都不应是争论既定的愿景、价值观,而是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大家群策群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乔布斯在研发他的每一个系列的产品是,产品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要改上几十遍到上百遍,有的时候甚至已经成型的方案都要推倒重来,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人无一感到心力憔悴,也为某一方案争的面红耳赤,可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目标,从未动摇,那就是制造连苹果员工自己都爱不释手的产品,在人文和科技的交集出生出闪亮的光辉。我们国内的很多企业管理者学习了很多管理方法、管理经验、管理工具,就希望能够今天改革、明天变革,今天学习美国,明天学习日本,却没有抓住最根本的:根据自己企业的特性制定明确的愿景,提炼符合企业特性的价值观,并且依据愿景制定战略。当失去了根本,就会心生浮躁,看到其他企业因为某个项目盈利便也跟风,看到市场某种产品大热也希望能够尝试,这种行动便是“动”,当一个企业长期处于“动”的状态,便会耗费企业大量精力、能量,根基不稳,不可能基业长青。管理必须符合企业客观发展需要而定,决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人的偏好来决策,如此必会造成人心浮动,员工的一切工作为了取悦管理者而做时,而失去了本应有的依据和评判标准,那么这个企业便处在“动”中。希望六祖慧能的智慧,能够给各位管理者带来一些思考,在“静”中生出智慧,用智慧管理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像一棵常青藤一样坚毅安定,坚定自己的目标,屹立不倒!作者系商品管理系统咨询集团赵璐更多最新观点,请关注商品管理系统咨询集团最新动态。: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