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贷后检查 (一)资金用途检查 对自主支付信贷资金,客户经理应定期要求客户提交相关支付证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贸易合同、货运单据及会计支付凭证等),验证我行信贷资金按照合同和监管要求支用。同时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持续进行资金用途监控。 对于贷款发放后5个工作日内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完成资金用途检查,走款凭证及相关证明材料作为附件上挂。 对受托支付信贷资金,如有疑问的,客户经理应通过收集货物运输单据、资产所有权证明等材料,验证我行信贷资金已按照合同使用。 (二)定期贷后检查 大中公司客户: 1、现场检查频次 客户经理按照规定的检查频率,到企业实地贷后检查,对其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和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场检查基准频率。一般按照客户信用等级和资产分类状况确定现场检查间隔(P):(一)信用评级1~5级且资产分类正常,每6个月现场检查1次;(二)不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每3个月现场检查1次。 2、非现场检查 大中公司客户贷后检查依据《招商银行大中公司客户授信后检查工作制度》。 非现场检查,经办行通过非现场的方式收集借款人和担保人的信贷资料(财务报表)和风险信息(重大经营变动),若发现风险应该提交贷后检查报告。对于低风险业务,可以非现场检查为主,并至少每半年提交一次非现场检查报告。 对符合如下规定之一的客户,应在上述原则基础上缩短现场检查间隔。 (一)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对于其他分行认为在一定期间需要提高现场检查频率的业务,将会明确提出具体的检查频次要求,并以通知形式下发相关经营单位执行。 (二)封闭管理的项目贷款,建设期内至少每月现场检查一次。 (三)列入预警/监测名单内客户,每个季度至少进行两次现场检查。不良贷款客户,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现场频次确定后,由客户经理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授信后管理信息维护模块进行系统设置。 2、现场检查发起 一般情况下,授信额度生效日为初始检查日(D0)(有多个授信额度的,以最早一个额度为准。如额度生效后未提款,可以实际提款日为初始检查日)。经营单位应在初始检查日确定后及时发起首次检查。在授信存续期内,第一次检查完成后,以提交本次《授信后风险跟踪报告》日为初始检查日(D0) 重新确定下个检查日。如此类推。下个现场检查日(D1)按照“初始检查日期(D0) 现场检查间隔(P)”公式确定。 3、现场检查频次调整 在授信业务存续期间,出现下列情况时,需要对系统现行的现场检查频次进行调整: 1、客户最新评级下降至6级及以下; 2、客户信贷分类下调至关注及不良; 3、客户被列入分行预警客户; 4、客户被列入分行重点监测客户名单; 5、其他分行根据管理需要认为需要调整现行检查频次的客户。 出现上述1-4情形后5个工作日内,由客户经理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对该客户的现场检查频次进行调整维护,对于第5中情形后由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部直接在系统中进行调整并通知客户经理执行。若在上述情形下,经营单位未及时维护的,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部应及时督导其整改。 4、相关工作要求 (1)委托贷款和低风险客户应比照一般性贷款客户的现场检查频次设置原则进行。若此类客户没有评级,应该设置为6个月检查一次。 (2)经营单位应组织对存量授信客户现场检查频次系统设置准确性的全面自查自纠; (3)对于本期未评价客户应参照最近一期评级结果进行现场检查频次的设置。 (4)新增授信客户应在放款后5个工作日内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设置现场检查频次并发起首次检查; 5、风险过滤及监测名单上报风险过滤是指结合客户授信后检查发现的风险状况,由授信经营单位组织对辖内正常资产进行持续滚动筛选后,形成监测客户名单,实施差异化后续管理的过程。 风险过滤由同级风险条线负责人会同支行/经营团队共同完成,主要通过工作会议等形式进行。支行/经营团队负责第一层风险过滤,每月进行一次。主要内容是对辖内客户授信后检查报告进行评审、对日常营销过程中客户行为进行分析过滤,发现潜在风险,提出建议监测名单上报分行。 小企业授信后检查 1、授信后检查制度 小企业授信后检查工作依据《招商银行小企业授信后检查规程》进行。 小企业授信后检查分为两种模式: 一是不适合采用事件触发式检查方式的客户采用常规检查模式。常规检查包括事件触发型模式。非现场检查的方法参照事件触发型模式下的方法。现场检查的频次设置与现场检查发展参照大中公司客户的基本原则进行,现场检查结束后提交检查报告。一般情况下,小企业授信后检查报告可由支行分管行长或行长审查后提交风险经理终批。 二是事件触发型模式:适用强担保业务、1 N”供应链融资由核心企业承担主要还款风险的业务、批量授信项下业务、贷款金额较小且非现场指标信息足于揭示业务风险的等业务。通过贷款用途监控。账户流水跟踪。征信信息查询。财务报表和三表定期跟踪。电话跟踪。预警系统信号过滤。核心企业提供信息等途径收集企业风险信号,一旦发现显著风险事件需及时发起现场检查。如果在1年内没有发生风险事件也要发起现场检查。 二、集团客户管理 (一)集团客户认定及家谱建立目前行内的集团客户,从特征上分为以下类型: 地区性集团客户:集团内客户仅在一家一级分行发生授信业务。此时,集团授信额度的管理模式与总行集中管理名单内的集团客户类似。集团客户间不允许交叉,即同一客户不可以属于多个集团。集团客户发现与维护的发起主要由经办客户经理、参与贷前调查的风险经理负责。授信审查、审批人员在审批时发现应纳入集团客户的,应发起或通知经办单位和同级信用风险管理部发起建立家谱。信管部在后续管理中均可发起建立集团客户家谱。贷前、贷中、贷后相关人员均可发起。 跨分行集团客户是指在我行两家或以上分行有授信业务往来的集团客户,包括总行战略集团客户、总行管理类集团客户等。集团内成员的授信业务需要受到该额度的控制。 总行监测类集团客户:不需要针对整个集团申报、核准和管理授信额度,由各分行分别进行辖区内集团成员的集中额度申报,对整个集团层面的授信额度由下属成员的授信额度汇总产生,仅具有统计意义,没有控制作用。 在建立集团客户家谱前,经办人员需填写完整的《集团客户家谱表》(须认真填写成员名称、层级关系、上级机构持有下级机构股权比例等信息)提交分行集团客户管理岗。后续如发生集团客户成员发生变更,需填写《集团家谱维护申请审批表》报集团客户管理岗维护。发起维护须同时提供维护内容的资料证明,如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公司章程、企业年报或半年报、相关协议、特定自然人应填写身份证明信息。 (二)集团客户授信上报 1、地区集团客户上报 主办行对新增集团客户或者业务将到期90天前的叙作集团客户发起集团统一授信,协办行在接到主办行通知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辖内集团成员企业授信调查审批工作,并提交到集团主办行。逾期未提交的,不再切分额度。主办行负责拟定集团统一授信方案,提出集团授信总额和分配建议,经主办行行长审批后,连同协办行申报材料,一并上报审批。此环节,客户若需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则经核准后提交分行审批部审批,若不需核准,则主办行直接提交分行审批部进行审批。对超过分行审批权限(包括超过单户权限或集团授信总量权限)的,由分行审批部审查后报总行授信审批部审批。 2、总行统一授信集团客户上报 总行统一授信的集团客户,接到总行通知后,经营单位对辖内有授信或拟授信的集团成员进行授信调查,制定授信方案,经联签组联签,于规定期限前通过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提交至主办分行。 对于新客户业务、老客户八类业务(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并购贷款、重组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涉及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的新兴融资业务),应先提交分行授信审批部审查,并在信贷审批系统出具授信审查专业意见之后,再按照流程申报。 不申报或未及时申报的分行将不能切分额度续做业务。 (三)集团额度登记 集团授信主办行根据审批意见,报分行集团客户管理岗进行额度登记。 (四)集团客户预警 (四)集团客户贷后检查报告 每半年检查一次。每年度3月底之前向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部报送分行集团客户风险评估报告可替代下半年贷后检查报告。 三、风险预警 (一)预警执行报告 总分行将根据预警信号过滤情况认定预警客户并在系统内发布。对总分行认定的观察级预警客户,客户经理应每3个月提交一次预警跟踪执行报告,总分行认定的预警级预警客户,客户经理应每1个月提交一次预警跟踪执行报告。 风险预警信号解除工作,若预警客户清分级别下调为不良类,预警监控人应及时在预警执行报告中申请解除预警,并报总分行有权审批人批准。若预警客户授信敞口已清偿,不再继续合作,预警监控人应及时在预警执行报告中申请解除预警,并报总分行有权审批人批准;如半年内还将继续合作,应维持原预警客户级别,并按照后续监控流程完成预警执行报告,报总分行有权审批人批准。 (二)主动预警 除系统预警信号外,许昌分行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维护辖内客户预警信号,向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部报告辖内重大风险信息和事件。客户经理主要负责管理授信客户预警信号的收集和维护、预警排查和报告,风险经理主要负责辖内单一客户层面的预警信号收集、过滤和发起排查,以及组合层面预警信号的收集、监测、排查和风险提示。对收集到的预警信号应及时录入系统。 (三)完成分行下发的风险排查任务 客户经理登日常应及时登录风险管理系统查看风险排查通知单,进行风险排查,在系统填报风险排查报告,提交支行负责人(行长或分管行长)审核后提交分行信用风险管理部预警岗(ID:137229),由分行预警岗对风险信号排查报告进行审查。 四、十级清分 客户经理日常应及时登录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查看信贷分类任务并发起信贷初分。对于初分结论,客户经理应按照分行要求的模板撰写,分行清分管理人员应及时对客户客户经理提交的处分报告进行审查,若发现明显错误或过于简单的结论,清分管理人员可直接退回,并督促其尽快修改上报。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