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建筑师为什么是第二抑郁的职业人群
|
摘要:做建筑每一步都不容易,要耐心,争辩、协商、妥协、让步、忍耐、等待,再等待,耐心,再耐心。所以,在几年前,美国一家网站上贴出的信息图里,建筑师是第二抑郁的职业人群… 建设设计 很多人谈论中国建筑的好坏可能主要是坏,他们讲不出任何一个中国建筑师的名字,这一点在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之后有所好转,有些人能说得出王澍,有些人因为产品设计知道了张永和,有些人通过梦露大厦知道了一个能在外国设计大楼的马岩松,偶尔新闻上会出现那些受到热议的建筑的建筑师,而热议通常不是好事,人们就是爱给建筑起外号,那些建筑师在镜头前或者一个电话机后面为自己的设计申辩。除此之外,在我们身边的还不错、看着还顺眼的近几十年的房子到底是什么人设计的,大家不知道,似乎也不关心。越是说不出建筑师名字的圈外人,越对于建筑设计这项工作有着具体的揣测,比如,中国建筑师审美很差,被领导和资本财团牵着走,唯唯诺诺、偷工减料却挣着大把普通百姓的辛苦钱。 这样的人不是没有,但大多数建筑师并不是这样工作和生活的。 2011年的下半年,一个伪装成咖啡馆老板的建筑师在豆瓣上开始连载一系列有关他建筑设计工作的文章,这些文章集结起来,成了《谈点建筑好不好》。作者张佳晶是活跃在上海的建筑师,在书的作者介绍里,能看到他是职业建筑师、职业城市设计师、大学客座讲师、上海市规委专家,同时他有许多其他身份,除了开了一家咖啡馆,他还是策展人、围棋高手、网络作家、旅行者、摄影师、歌手,是他设计了出现在《奋斗》里陆涛给夏琳买的复式白房子,而正是那个叫塞纳维拉的水景小区,叫好不叫座的销售成绩使他被人拍出了北京,好几年没有在北京做项目。 这并不是一本诉苦直至把自己说成与天斗、与地斗的孤胆英雄的书。《谈点建筑好不好》里,张佳晶一段段地写了他做的许多项目,这中间有在丽江的小客栈,有保障性住宅,有中学和邻里中心,也有大型办公楼和条件苛刻的立面改造。不去翻弄有关诗意栖居的哲学,他直率、简练地描述了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作为建筑设计者,每一次他都有很好的设计出发点,由此生发出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设计,想象中如果建筑顺利建成必然可以发挥好作用,但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接下去的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各种麻烦。这是非常真实的建筑师工作的状态,他的小事务所有着自己做的设计不得不署上大设计院名字的问题,审图者、老专家、施工图设计方、结构设计方,像电影里神枪手们练习实地射击时突然出现的人形靶子,噌噌噌无法预料地冒出来,有人拉了他一把或放了他一马,也有人在中间横插一刀想获得些利益,再之后,还时不时会遇到得过且过又耍耍小聪明的施工方。有时房子盖好了却卖不出去,领导换了或者政策变了,以致于无法投入使用、服务于人。 张佳晶的经历是有代表性的,也是非典型的。他的性格、爱好、才能给他带来了很多机会,他有话藏不住要写出来,才有看了他文章的公司领导找上门;因为会下围棋,在某个项目和政府部门的接触中才幸运地得到一丝机会。但这些也是双刃剑,会有人因为几乎同样的原因而不喜欢他,当信任他的老总调职之后,会有人用类似哄骗的破烂招数让他不能把设计继续做下去。有一天,被视为反对派刺儿头的张佳晶,也被拉进去当了上海市规划委员会的专家,和当初对他种种指责的老专家们同台,这种转变,可能未必是每个建筑师都能实现的。这也让他有了新的视角。 做建筑每一步都不容易,要耐心,争辩、协商、妥协、让步、忍耐、等待,再等待,耐心,再耐心。所以,在几年前,美国一家网站上贴出的信息图里,建筑师是第二抑郁的职业人群,仅次于作家诗人这个组别。正因为现实就是这样,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字里行间没有自怜和颓废,感觉不到一丝认输、退缩和畏惧,同时,也没有过分的自鸣得意,问题不断产生,那他就去解决问题。他不写情怀,却能感到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他发自内心地有种乐观的带劲。问张佳晶烦不烦,他说:烦啊,谈恋爱还烦呢,该谈不还是得谈。 我们总是感叹在中国做许多事情有难度,质量、进度都得不到切实的保证。如果你问问任何一个建筑背后的从立项到建成的过程,你会听到许多创意被抹平、好心被当成驴肝肺、更加悲惨得催人泪下的故事,可能会得到一点儿治愈感。张佳晶不是孤例,他把这些写下来,也是在说,这种环境里,有一批在大众关注视野之外的尚未接到标志性建筑项目的建筑师在做事,按书里的话说,他们不是救世主,能不助纣为虐并自得其乐已属不易,尽量想着做点儿好的设计,悄悄改善你的生活。《谈点建筑好不好》值得看看,尤其是我最开始写的那些对中国建筑师的工作意见很大的人,至少读了之后可以对建筑师工作的实情大概有个了解,知道要向哪些方向一齐放箭。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