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 1、信息资源:狭义信息资源仅指信息内容,是限于信息本身的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或各种媒体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图形、图像、电子信息等。广义信息资源以信息本身为核心,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资金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等要素的总称。 2、行政信息:是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得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与保存的信息,以及制作或获取信息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资源和信息化管理体制。 3、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素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4、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5、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分为:标准化技术、设施、术语和标准化管理过程四个部分。 6、行政信息采集:指各政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行政信息用户的需求,从有关信息资源或载体内对各种形态的信息选择、采集、提取并加以聚合和集中地过程,即在“需求驱动”下,根据目的和要求将蕴涵、分布在不同时空领域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行政信息采集和集聚起来的过程。 7、行政信息存储:是行政信息管理中心继加工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指将加工处理后的行政信息按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行政信息分级:指根据信息的不同性质来确定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级别。 9、行政信息公开:指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申请公开行政信息,并方便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总称。 10、行政信息交换共享:一是全社会交换共享;二是各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指一个部门为其他部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而提供行政信息,以及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行政信息的行为。 11、行政信息开发:狭义行政信息开发仅指对行政信息内容资源的开发;广义行政信息开发不仅包括狭义信息开发的相关内容和含义,还包括信息技术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信息设备制造及信息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建立、信息规则设定、信息环境维护、信息人员培养等活动。 12、行政信息开发评价:是指运用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严格的评估程序对行政信息开发行为与开发成果本身及社会效应进行检测的活动。 13、行政信息利用:是政府部门、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有意识地利用行政信息实现自身需求、解决各自问题的过程。 二、问答 1、信息资源的特征。 信息资源不仅包括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还包括共享性、时效性、动态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支配性等特征。 2、行政信息包括什么? (1)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行政管理主体为履行职能而采集、加工和使用的各类信息; (2)政府部门在办理业务和事项过程中产生与生成的各类信息; (3)政府部门在直接管理的各类信息; (4)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行政信息; (5)与行政信息的制作或获取有关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等信息资源; (6)信息化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3、信息资源管理及几种学说。 (1)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素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2)学说: ①管理哲学说,认为信息资源是一种哲学或思想。 ②系统方法说,将信息资源管理看成方法或者技术。 ③管理过程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过程④管理活动说,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活动。 4、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 (1)微观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是基于政务部门、信息机构等具体组织层面的信息资源管理为对象。 (2)中观管理是介于宏观和微观间的管理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和明显的地区性、行业性的特点。 (3)宏观管理是战略管理,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经济、法律、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从总量和结构上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活动,管理效果带有总量和全局性。 5、信息资源管理的要素。 (1)信息资源管理的架构,信息资源规划以架构设计为主线,总体架构的设计室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 (2)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 (3)信息资源管理环境,指通过制定统一、强制、自上而下的法规、标准以及规范以明确与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各种技术框架与规范。 (4)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 (5)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支 撑平台。 6、行政信息管理的含义。 (1)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2)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覆盖行政信息开发和利用等环节和全过程 ②行政信息内容是行政信息管理的核心对象 ③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的管理,是要协调和控制行政信息的活动,将行政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作为管理对象,并强调把它们最为整体看待,以保证行政信息的合理运行和充分利用。 7、行政信息管理的目标。 (1)概括的说,行政信息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确保国家机密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行政信息最大限度地共享,提高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水平,促进行政信息化发展,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经济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具体的说,行政信息管理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①实现行政信息科学管理,是基础性目标 ②实现行政信息的有效利用,是行政信息管理的根本目标 ③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开发,是直接目标; ④促进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是终极性目标。 8、行政信息管理形成的四个标志。 (1)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 (2) 确立行政信息管理法律地位 (3)设立行政信息管理的专门机构 (4)形成行政信息管理理论,大量出版有关行政信息管理著作和研究成果,阐述行政信息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 9、行政信息管理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的特点。 (1)行政信息管理由美国蔓延到世界各国,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推行的管理活动,显示全球化的特点; (2)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各国延伸和扩展“办公自动化”,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变革的一体化融合; (3)行政信息管理开始向电子化政府迈进,逐渐形成面向社会“一站式”互动服务、政府部门的跨部门“一体化”业务集成和“流程化”的协同办公、业务应用的“同一平台”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0、行政信息管理研究视角。 (1)内容视角 (2)技术视角 (3)经济视角 (4)人文视角 11、行政信息管理标准化的方法。 (1)简化法: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对象事物的类型,使之在既定时间内满足一定领域需要的标准化方法。 (2)统一法:是把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的标准化方法,强调归一; (3)组合法:是将两个以上具有特定信息资源功能的单元,按预定要求,有选择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新功能单元或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4)综合法:是对系统标准化对象的整体及其相关要素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和贯彻某一标准系统的标准化方法; (5)程序化法:是将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按照严格逻辑关系形成规范化程序的标准化方法。 12、行政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 (1)数据元素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3)用户视图标准 (4)概念数据库标准 (5)逻辑数据库标准。 13、信息分类编码的步骤。 (1)确定分类编码对象; (2)制定编码规则,即对每一编码对象要制定码长、分层和各码位意义的取值规则; (3)编制编码表,即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数据元素的所有可能的取值表。 14、中国行政信息管理的机构。 (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组成领导小组,国务院总理和各级政府最高行政领导担任组长; (2)在国务院成立负责行政信息化建设的专门管理部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及与信息化推进有关的信息产业部和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信息中心,与之相适应,地方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信息产业厅(局)、信息中心; (3)在各政府部门内成立信息管理的工作部门或机构,一般是部门内部的信息中心、信息部或情报中心。 15、行政信息管理职能。 行政信息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 (1)行政信息宏观管理职能主要包括: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控制职能; (2)行政信息微观管理职能主要指各政府部门内管理机构对本部门行政信息实施具体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职能。 16、行政信息采集遵循原则。 (1)职能原则; (2)目的性与及时性原则; (3)真实性与可靠性原则; (4)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完整性原则; (5)计划性与预见性原则。 17、行政信息采集过程。 (1)行政信息采集的准备阶段; (2)行政信息采集的实施阶段; (3)行政信息采集的评估阶段。 18、行政信息采集的渠道与方法。 (1)信息采集渠道: ①行文渠道; ②媒体渠道; ③机构性渠道; ④制度性渠道; ⑤政府部门交流渠道; ⑥个人渠道。 (2)信息采集方法: ①观察法; ②调查法; ③阅读法; ④检索法; ⑤交换、索取法; ⑥与会法。 19、行政信息存储的含义。 (1)行政信息存储:是行政信息管理中心继加工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指将加工处理后的行政信息按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2)行政信息存储包括两层含义: ①将加工后的信息按一定规则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 ②将这些信息载体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组成系统有序的、可供自己或他人检索的集合体。 20、信息存储遵循原则:统一性原则、记录准确原则、编排有序原则、便捷性原则和安全原则。 21、行政信息库构建的目标。 (1)有利于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 (2)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的宏观管理和决策; (3)有利于对社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行政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 22、行政信息库的构建措施。 (1)健全和完善行政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2)遵循由易到难、分布实施的原则,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公众的互动式交流与服务,实现政府部门业务的重组和优化,建立继承系统以及方便使用的技术体系; (3)加强对行政信息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 (4)建立高效、可操作的行政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特别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内容实用性评价。 23、行政信息分级。 (1)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指依法应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根据公开程度可分为完全向社会公开的信息和依申请向特定对象公开的信息; (2)部门共享类行政信息:指根据各部门行使职能需要在政府部门间交换共享的行政信息; (3)依法专用类行政信息:指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只与本部门职能行使有关、只在本部门内部专用而不对外的行政信息。 24、行政信息分类。 (1)主题类行政信息; (2)行业类行政信息; (3)服务类行政信息; (4)资源形态类行政信息。 25、我国行政信息公开的意义。 (1)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 (3)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26、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1)确立和强化行政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的义务和责任; (2)采用列举式的方式,明确行政信息公开的范围; (3)确立行政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制度。 27、行政信息公开的措施。 (1)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发现影响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地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政务部门要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地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2)建立健全行政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发布的行政信息涉及其他政府部门的,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保证发布的行政信息准确一致; (3)通过公报、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和大众传媒公开行政信息; (4)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行政信息查阅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众查阅、获取行政信息提供方便; (5)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行政信息; (6)编制、公布行政信息公开目录和行政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 28、实现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的管理措施。 (1)编制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目录体系,具体包括: ①科学构建行政信息目录体系框架,包括资源层、目录层、服务层、应用层; ②科学构建目录体系服务类型; ③明确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目录的具体内容。 (2)健全与完善行政信息交换共享标准规范,具体包括: ①信息资源相关规范; ②技术平台对外服务接口规范; ③前置交换环境相关规范; ④交换中心环境相关规范; ⑤技术平台内部各模块接口规范和编码规范。 (3)健全与完善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管理制度; (4)加强行政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共享库的建设。 29、行政信息开发的分类及其联系。 行政信息开发可分为行政信息本体开发和行政信息应用开发。 (1)本体开发就是内容开发,主要是对信息本体的生产、创造、识别、搜集、整理、排序、组织、检索、加工、重组、总结和评论等活动,是以客观信息为对象的行为活动,目的是揭示信息、组织信息、评价信息,从而为利用信息做准备;本体开发可分为一次、二次和三次 开发这三个相辅相成的层次。 (2)应用开发是探讨将信息应用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可能性、问题、途径和方法,为信息应用于行政管理建立理论模型,解决技术问题,制订实施方案,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模型、样品、原始机样等。 (3)本体开发担负着原材料的生产和挖掘任务,为信息应用开发提供原材料—行政信息;应用开发将行政信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同时为本体开发反馈信息需求,提供技术条件和手段,起指导、促进本体开发的作用。 30、行政信息开发评价分类。 (1)开发成果质的评价:是对成果是否达到开发目标和期望价值等结果,从开发深度、使用满意度等角度进行的评价。常用评价指标包括:提高行政管理决策水平与质量、改善行政管理效率、规范行政管理行为、提高公众满意度等。 (2)开发成果量的评价:是对信息开发成果从开发广度、数量等角度进行的评价。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是否增加信息量和丰富信息内容、开发的行政信息满足公众以及行政管理需求的程度、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等。 (3)开发成果的社会效益评价:是对行政信息开发行为与开发成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的评价。 31、信息利用层次划分。 根据行政信息利用的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的不同,信息的利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1)社会利用:即行政信息进入社会生产力系统,成为一种生产力要素; (2)组织利用:即在机构组织内部根据其信息流动方式和信息需求特点划分成不同的管理层次,而不同管理层次在利用信息过程中也形成自己的特色; (3)个体利用:即公众个人利用行政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因个人而异,但拥有共同的行政信息需求意识。 32、行政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开发是手段,利用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开发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输、存储、转换、分析等生成有用信息的过程以及人们智力创意活动生成信息的过程。利用时指将信息用于管理、决策、生产、学习以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以实现信息价值的过程。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为开发提供动力和方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反之,用户强烈的利用欲望和行为,必将促使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利用是开发的延续。任何开发行为的最终目标都能在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33、行政信息开发利用的框架。 (1)机制框架 (2)经济框架 (3)建设工程框架 (4)建设内容框架 34、试述中西方国家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战略以及我国行政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西方国家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战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推行市场化政策取向; 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科学开发行政信息; ③重点建设数据库资源,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④完善行政信息政策法规,为行政信息开发创造良好环境; ⑤重视信息人才开发和培养。 (2)我国行政信息开发利用战略主要包括: ①完善有关行政信息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 ②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行政信息管理机构; ③重视行政信息内容的完善和服务; ④进步改进行政信息基础建设; ⑤强化行政信息的标准化建设; ⑥重视人才的开发利用。 (3)存在问题: ①网络应用平台重复建设 ②技术标准不统一 ③基层政府网络建设比较薄弱 ④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间差别大 ⑤各地区、部门间未形成统一的应用平台和信息交换共享机制 ⑥重硬件轻软件,信息资源匮乏 ⑦行政信息的开发、利用、管理方面的法规滞后,未建立统一规则和标准,以及信息保密与信息安全存在潜在危险等问题。 35、试述我国行政信息法制化建设。 (1)我国行政信息管理法制化建设存在问题: ①分散性 ②不配套性 ③间接性 ④模糊性。 (2)行政信息管理法制建设内容: ①确定信息资源法是独立法律部门地位 ②行政信息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 A行政信息管理法律制度; b行政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c行政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 d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