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我来说,灵感难以速成,都需经过累积,但考量环境因素,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在风厝这个案子就是如此。新竹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而有「风城」之名,在地的房子因为风大的关 建筑师王柏仁继台东「野房子」之后,建筑师王柏仁再度以「风厝」入围本届ADA新锐建筑奖,这栋位在「风城」的建筑,以风为名,贯穿了整体设计,也落实了他对于自然与环境的思考。除了依旧热爱到较为落后或不便利的国度旅行,近来迷上潜水的他,向我们分享在海底看到的景色和感知,所带给他的另一番体悟。他还提到,不做设计时,就会带着他饲养的4隻狗儿在山间裡奔跑、探寻,这种亲身走入大自然的过程,都在日后直接反馈到他的建筑设计当中。目前王柏仁就住在大风厝裡,採访当日是秋天的午后时光,风温柔而不再张牙舞爪,我们走遍大小风厝的各个角落,甚至爬上屋顶,细细感受风与光交织的空间,佐以王柏仁带来的旅行故事与对建筑的想法。对王柏仁而言,探索事物的本质是重要的创作元素之一,他认为建筑必须靠双脚「走」出来,并不能只靠阅读。因此,他旅行,开启感知、探究文化的训练;热爱登山与探险,培养了对环境与空间敏锐的观察力;收集各式各样军用品与登山设备,从这些收藏品的实用功能,他理解到设计的厚度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走访建筑大师作品,看见不同于台湾这片土地的辽阔尺度与衝击,这让他持续思考身为一位设计者,该如何创造出诚实的建筑。「风厝」为两栋建筑体,一大一小,外观相似,因此有了「大风厝」与「小风厝」的命名,是王柏仁从设计到施工监造,首次完整执行的作品。不同于其他邻栋建筑大多以小开窗阻隔「风」的灌入,风厝透过开口方向的配置,与种植植栽以减缓风速。为了符合业主希望房子裡不会有建材味道的需求,开启了王柏仁更加深入探讨材料与建筑、基地环境的关係,以台湾当地、无多余加工的建材为主,空间中避免有过多的修饰,让材料本身具有的质感,表现空间的生命力。Q: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挑战吗?A:其实每个案子都很困难(笑),不过做完就好了。业主最初只有提一个想法:空间内不要有任何味道,其实就是指室内尽量不要使用油漆。这个案子等于也落实了自己做设计的想法:越是没有其他多余装修,空间呈现就越诚实,自然地就会让人想宅在家裡,一直生活在此。这个案子还有另个特别的经验是,管理、施工都我自己承揽工程,这样一条龙的过程,对我来说很过瘾。我认为当提到建筑设计没办法进步时,某部分塬因是我们对施作这块不太瞭解。当你瞭解了,再回过头来看设计,就会懂得这其中的道理,这就像我一直以来所收藏的军用品,这些是在有厚度的思考下,被设计出来的物件。Q:现阶段您在建筑设计中,追求或是探索的是什么?A:我在成立事务所初期,都还没接到案子,就会先推掉案子了(笑)。因为这些案子与我的设计理念不同。但是当我接了一个可以发挥的案子,我会尽全力去做,因为它会让其他好的案子找上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此外我做建筑一定会跟业主说要做到室内或景观,如此一来,建筑的密度会更一致。Q:在您的建筑养成背景,与特别喜爱到政局不稳定的第叁世界国家旅行,这些经验裡,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件?或是有哪些建筑对您特别具有启蒙意义?A:每次远行去到一个国家,或是因为案子而得在不同两地之间往返,对我来说,其实都是有帮助的,拉开时空距离,反而会带给我更多不同的想法刺激。我去斯里兰卡旅行了两叁次,就是为了去看斯里兰卡国宝级建筑师GeoffreyBawa的建筑,我相当欣赏这位建筑师,他38岁之前是一位律师,年届中年才进入伦敦AA建筑学院就读,之后回到斯里兰卡开业,成为在斯里兰卡盖出最多建筑作品的建筑师,并为当地甚至是南亚带来极深的影响力。GeoffreyBawa的建筑,最大特色就是纳入自然与景观。我在参观他的故居时,Bawa从前的助理(现为故居管家)带我在故居旁的湖边划船,在船上看着周围景色时,让我理解到这位建筑师所关注的格局是如此宏观,从南太平洋的气候、基地周边环境、自然植栽等等,他看待事情的本质、面对建筑与自然,诚实又不刻意,这也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方向。Q:是什么动机,让您想参加第二届ADA新锐建筑奖?您投了3个案子参赛,评审说这3案都超过您上届参加的作品水準,请问这3案裡您最喜欢哪一案?A:会参加第二届ADA是因为朋友的询问,刚好事务所也有3件作品完工了,因此就去投稿。这3件作品是「台中红点文旅」、「金门砲阵地战争地景博物馆」,以及「风厝」,结果是风厝入围,让我满惊讶的。我最喜欢金门砲阵地战争地景博物馆,因为再也不会有机会做相同议题的案子。这个案子裡,共有7个不同基地分布在大小金门,都是将废弃的军事设施、阵地或建筑物活化爲观光用途。7个基地串联起金门的战争地景与时空记忆,独一无二的特质,越在地似乎也越国际。Q:怎么会选择在新竹成立事务所?A:我因为到国外工作、旅游,离开台湾很多年再回来,其实对台湾各地都不熟识,因此没有特别对哪个地方、区域感觉是困难的或容易的。刚回国时,我在台北租了一个办公空间,那段时间完成我的第一个案子「很久很久以前故事屋」(右图)的图面,后来新竹工地就成为我的办公室。风厝的业主是一对姊妹,她们就是在看到新竹故事屋之后,决定委任我设计她们的房子。风厝是两栋独立的住宅,大风厝为姊姊使用,小风厝则是妹妹与父母亲同住。风厝完工后,因为业主双亲年事已高,加上姊妹俩考量工作距离的关係,因此才有机会搬到这裡。Q:是什么机缘,接到这件案子?A:业主告诉我,在找我之前,她已经问过20几位的建筑师了,却都不满意。与业主讨论事情时,我都很直接地说出问题点,业主说:「碰过那么多位建筑师,只有你说有问题。」于是就决定把案子交给我了。因为有好的业主,比较容易成就好的建筑。Q:作品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A:对我来说,灵感难以速成,都需经过累积,但考量环境因素,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在风厝这个案子就是如此。新竹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而有「风城」之名,在地的房子因为风大的关係,大多是开小窗,人们常因为风的关係,紧闭门窗,反而影响室内的通风,或有潮湿的问题。设计上便以这个看不见、却影响当地人生活与文化的「风」为出发。风向是看不见的基地条件,但我们观察的角度不能只用眼睛能见的来做判断,这就像是在海底潜水时,肉眼看不见的潮流会带来不同的循环与生物。一开始来到新竹时,发现大部分的住家选择缩小开窗,下雨天更是关得密不透风。不过不管什么季节,都需要开窗,如此一来室内才能有对流,也比较不会有味道。因此我在基地现场都尽量待长一点的时间,感受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对应。这个案子顺着宝山当地的缓坡来设计,方位坐北朝南,从开窗的大小与位置,都是顺应着季节与气候来找到适当的位置。Q:为了因应新竹气候的变化,材料或施作的方式是否有什么样的考量?A:材料在设计初期时就要有方案,做模型与画图都是帮助思考的工具,藉由和各方的合作,像是业主、施工者,不断地激盪与讨论,就会有不同的方案出现。我不太喜欢用国外进口材料,所以尽量找在地现有的建材。材料是很有趣的,我很喜欢研究不同材料的特性,像是木头、砖石都有独特的魅力,甚至对应到生物、昆虫的特性,以生态的方式来克服环境虫害等问题。为了有冬暖夏凉的居住空间,建筑外墙用花莲的蛇纹石,带墨绿色的蛇纹石唿应了四周的自然环境,屋瓦以水泥製成,时间久了会逐渐变黑,也会越来越漂亮;户外材料考量耐候性,例如露台使用婆罗洲铁木,并将地面架高,水平向的遮阳,如此一来可以解决室内的微气候问题。内部空间採反樑设计,让居住者有更宽阔的视觉感受。我以物理性的思考来操作设计,避免用昂贵的材料、大量的空调系统。今年夏天,风厝甚至从未开过一次空调,这都是因为建筑本身有很好的对流的缘故。风厝裡没有採用一般市售的标準厨具,设计空间时,我一併把家具给完成了。例如:不同高度的地板可做为桌子、床板,椅子下以是储藏空间,厨房流理檯面用灌浆製成,让室内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这些纯粹而诚实的材料能带来最真实的身体感知。空间整体状况越诚实,越没有其他的化妆(装修),其实人就会越想要宅在家裡。对我来说,建筑就是不要违背环境的本质,我慢慢觉得不能只侷限在「建筑」这个盒子内,看待事情不能只看局部,而是应该拉高格局与角度,看到本质,才能设计出诚实而具有厚度的建筑。本质的探究我认为是永远无止尽,形式的操作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们对任何一种材料都能有深度的认识,就会产生更多更好的设计方法。Q:接下来有什么计画?A:是关于旅行的计画。今年初再去了一次斯里兰卡海峡,在海底潜水时,看到10多隻身长十几公尺的鲸鲨,那画面让我非常震撼,也使我学习到人们应该要更谦卑地去面对自然环境。最近也将旅行地点转移到了海面下,计画每年用至少80隻的空气瓶,在3年内,挑选南太平洋10处洋流经过、生物丰沛的海洋裡潜水。因为受到GeofferyBawa的建筑作品的影响,让我开启了大尺度的环境视野。有一次与Bawa的景观建筑师讨论,谈到洋流能为海洋动物、植物带来丰沛的食物,形成食物链循环,这些海中生物、海底地形、潜水成为我现在设计的活力来源。 | |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