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自此,合同能源管理拉开了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序幕。
然而10多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节能公司并没有获得预期的高速成长,反而大多步履蹒跚,处境被动。
基于双赢基础的合同能源管理,为何在国内迟迟做不大?
这种局面或许是世界银行当初始料不及的。正如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所说,凡是在市场上做不起来的好生意有两种,一种是用户没有意识到,另一种则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障碍。
眼下的问题显然属于第二种。
“双赢”的背面
在林伯强看来,“能源绝对是未来的方向,市场前景巨大,这点毫无疑问。但在目前,各地的节能公司规模都太小,各种机制上的问题使人们并不看好这项生意。”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风险”。首当其冲的是诚信风险。据悉,节能管理项目的实施“短则一两年,长则十几年”,如果节能客户经营不善,节能公司承担的整改费用很可能难以回收。
还有一种情况是,节能客户一开始对技术并不信任,于是双方谈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节能公司承担技术风险和资金投入风险。但项目运作一段时间,节能效益逐渐显现后,企业发现签订节能合同所付的成本是买断设备自行进行设备管理的2倍,于是到付款时便又后悔。这样的例子在节能管理行业俯首皆是。发展到后来,在节能效益分享的基础上,行业中又衍生出了多种商业模式。
“事实上,提前买断设备对节能公司来说不一定完全负面,”曾负责投资高益能源的高地资产副总经理毛海峰称,“只有在对彼此都有利的情况下,双方才会执行这个合同。有时,节能客户一次性付清钱款,我们还能拿这笔钱进行后续项目的运作。”
事实上,相对于酒店、写字楼这样的大型物业,小型节能公司的诚信风险显然更大。
“前两天有人和我说,他的节能灯泡能使用10年,模式也可以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但却不容易推销。”林伯强称,“如果他的灯泡真能用10年,那么价格确实不贵。可问题是由谁来认证和担保?万一灯泡只能用一两年怎么办?”
在他看来,这种“双赢模式”对节能客户来说并非没有风险,“即使节能单位什么钱都不用掏,把他现有的路灯完全换下,换上节能灯泡,如果不亮了,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如果不行,再换一家还是成本。”如果说诸如酒店等大型物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那么对于既没名气也无资金的小型节能服务公司来说,显然能“随时消失”。
小型节能公司的信誉度,确实是个比较棘手的课题。林伯强认为,政府在对行业的政策扶持上必须考虑担保的问题,可以是政府机构提供担保,也可以是银行、保险公司等。“如果再进一步,政府能在一个工程中投入20%,那么整个项目的诚信度就完全得到了改观。”
而在江源富看来,诚信问题并不只是在节能行业存在——几乎在任何行业,小公司的诚信都会受到质疑,“而作为小型节能公司,就应该在大家的质疑声中成长”。
江源富是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凭着一项“水蓄冷”技术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并先后获得中国环境基西门子的风险投资。
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谢仲华告诉记者,“诚信体系在短期内确实难以解决,但我们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监控。”据悉,对于在该委员会办公室备案登记的公司,办公室将对其注册资金、主要管理人员、公司业绩、主要客户信息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跟踪管理,有效地降低这些公司的项目风险。
事实上,相较于纯粹的小型节能公司,更多的能源管理项目由设备生产厂家直接运营。林伯强认为,“真正做节能服务的公司并不是特别多,因为它又要应付设备,还要应付业主,而它自身也没有推销技术的动力。相比之下,设备商为了销售设备,对合同能源管理这块的投入就比较用心。”
上海三基欧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或许是个不错的例子。公司在生产节能灯的同时,也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改造的项目包括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富豪东亚酒店等。
“在我们的销售渠道中,有不少小型的节能公司,拿着我们的产品做节能技术改造。一旦灯泡出现问题,则都由我们来承担。”三基欧能市场部经理陈继民称。同时,公司自身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则采取“两年免维护”策略,灯泡在两年内的损耗由公司负责,“这也反映了公司对自身产品品质的自信”。
但毛海峰并不认为设备提供商就一定具有优势。
“从终端上说,高益能源与上游厂商向节能客户提供的价格是相同的,因为设备厂商还有大量的研发投入,它们必然要把价格抬高。与此同时,厂商只能提供单一的产品,而高益能源则能从众多提供商中甄选出最适合客户的产品推荐给它。”
资金困局
另外,融资难也是横亘在这个行业前的一大障碍。
项目运作之初,节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及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后期回收收益。因此,先期的启动资金对企业至关重要。
然而,节能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有着潜在风险,又缺乏担保,因而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一位涉足节能领域的VC界人士告诉记者,“节能公司出让的是技术,拥有的只是未来的收费权和现金流,而商业银行看重的,恰恰是土地、厂房等能够作为抵押的资产。这是造成节能企业贷款难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如果银行内部没有下达开展节能项目贷款的业务指令,各个分行就不能开展这项业务,因为“节能贷款领域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可以操作,无据可依”。
据了解,目前国内有三家商业银行与世行旗下的IFC(国际金融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为节能企业提供项目贷款。这三家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
北京银行信贷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节能企业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行业内的公司大都不具备经济实力,有些小公司的注册资金甚至只有几百万,因此银行方面往往会比较慎重。”
“我们评估一个项目主要看三方面,首先是节能客户在行业内的地位和经营能力;第二是节能项目的回报率;第三则是这项技术的成熟性。”该人士称,“除此之外,节能公司如果有相关的大型企业为其担保,申请贷款就会相对容易得多。”
据他介绍,北京银行对节能企业放贷的额度按项目而定,节能企业对单个项目的投入一般要超过20%。“我们总行估计已经在这个领域放了两亿多的贷款,将来这个额度还会加大。”
具体说来,在放贷前,IFC会对项目做前期的认证,之后由北京银行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双方都觉得项目没问题,北京银行就会放款。”而一旦出现项目损失,“IFC则会对北京银行进行一定比例的赔付。”
“赔付的具体计算有许多复杂的公式,随着项目的增多或赔付金额的叠加,赔付的比例就会大幅递减。从这点来看,银行仍然会有风险。”
用林伯强的话说,“只要节能行业的风险大,就不会有资金愿意投入,那么这个行业的风险就更大。”他指出,节能领域的机制应该采取市场的机制,但政府仍需扮演重要角色,以解决资金和诚信风险问题。
据了解,在资金难题上,上海挪宝正与几家商业银行进行商谈,并计划年底前完成私募融资。佩尔优则吸引了风险投资,用江源富的话说,“只要VC愿意投,公司的业务和规模做起来,银行就愿意放贷”。高益能源则“背靠”上海高地资产,由大股东提供担保,向银行借款。三基欧能则选择与兴业银行及一些金融租赁公司合作。
但与兴业银行合作后,三基欧能仍有烦恼。据了解,照明系统节能改造项目数量多,金额投入小,但银行审核的流程与大项目一样,由此造成贷款操作成本太高。
“事实上,50万和5000万的贷款项目在操作成本上是差不多的,银行同样需要对企业进行诚信考核、风险评估等,整个流程要经历3个月左右。5000万的项目或许可以接受这种周期,但对我们公司几十万的贷款来说,哪怕一个月都难以接受。”陈继民告诉记者,公司与客户签好合同后,很快就要实施,经不起拖拉。而对银行来说,过高的操作成本也使它们对小额贷款提不起兴趣。“目前,还是金融租赁公司在这个领域较多涉足。”
重重问题下,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仍处于萌芽阶段,各地的小公司相当分散,“各自为政”,还未出现一家占领足够市场份额的公司。相比之下,整个美国只有几十家节能公司。依此看,国内节能业在未来的规范过程中或许会经历一番洗牌。
回到眼下,合同能源管理“在酒店和机场领域做得不错”,但在更大的能耗领域仍不尽如人意。林伯强告诉记者,“酒店与机场虽能节能不少,但相对于整个能源总量来说还是很小一部分。产生最大能耗的是工业,但工业企业很难做合同管理,它往往已经具备了自行改造设备,进行节能管理的能力。”相比之下,酒店对这一节能技术领域不专业,“你去和他讲专业的东西,他要是肯相信你,这件事就做成了”。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