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起源于军事领域,战略Strategy一词由希腊语Strategos演化而来,Strategos是指将军指挥军队的才能,或更一般地表示战略家、能人、战略眼光或超常能力。
在军事上,战略指称在与敌人进行实际作战之前,计划和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将力量调整到最具优势位置的谋划。尽管战略来源于军事,但其中很多原理,如进攻与防御的相对优势原理、夹击(侧翼进攻与包抄)原理、随形就势原理等,已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战略大国,中国古代的许多书籍,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孔明兵法》、《三国演义》、《易经》等,就孕育着非常丰富的战略智慧。其中,公元前360年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堪称兵学圣典,是将帅必读的武经,且在唐朝以后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在军事以外的诸多领域,《孙子兵法》也被广泛应用,从《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黄帝内经》等著作中,都不难发现《孙子兵法》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兵法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战略教科书,注重谋略,富于哲理,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适用范围广阔,是战略哲学的凝练,是哺育历代将帅的乳汁,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思想武器。
19世纪末,西方军事战略家先后提出的海权制胜论、空权制胜论、机械化制胜论等思想,反映出西方军事战略的雏形。两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战略理论在西方有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和东方先贤不谋而合。如英国战略理论家哈特(L.Hart)认为:最完美的战略是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这和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遥相呼应;同时,哈特还提出了大战略的概念,使战略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成为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的重要概念。
西方企业战略的思想,是随着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形成的。美国经济学家巴纳德(C.Barnard)首次将战略作为理论加以研究,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巴纳德将战略理论从组织理论和管理理论中分离出来,运用战略因素构想分析企业组织的决策机制。巴纳德强调企业组织决策必须考虑战略因素,强调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组织与环境相匹配(match)的思想,成为现代战略分析的基础。
二、近代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美国学者钱德勒(Chandler)在1962年发表的《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掀起了研究企业战略的。该书阐述了环境、战略和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在此基础上,战略的研究形成了设计学派(Design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gSchool)这两大学派。这两个学派均注重对环境和市场的分析,把企业的经营活动视为在统一战略指导下的相互关联的整体,从而提高了对企业战略问题的认识。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教授,他于1971年发表了设计学派的经典著作《公司战略概念》。
他认为战略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过程,由此企业战略可分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阶段。安德鲁斯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制定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即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要将企业的目标、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环境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同时避免不确定带来的威胁,通过趋利避害,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
计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商学院的安索夫(H.IgorAnsoff)教授,他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了战略构成的四个要素:即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其中,协同效应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协同战略,成为企业兼并、收购以及战略联盟的理论源泉。1972年安索夫又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1976年安索夫在《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在1979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和1984年出版的《植入战略管理》两本书中,安索夫不仅将战略的要素扩大为八个方面:即外部环境、战略预算、战略动力、管理能力、权力、权力结构、战略领导和战略行为,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业已提出的一套广为学术界、实务界所接受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Methodology)、程序和范式(Paradigm)。安索夫的这些著作被公认为是战略管理的开山之作,他本人也被尊称为战略管理鼻祖和一代宗师。
第1页第2页第3页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