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海公布教育状况调查 外来务工家庭情况不乐观
|
“爸爸妈妈,工作不是第一位的”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一项关于新上海人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日前结题,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是此次调查主体。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不良。该课题获全国家庭教育规划课题一等奖。 本次调查历时5年,样本取自闵行、浦东、黄浦、宝山等9个区县的近1500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课题负责人郁琴芳说,她感触最深的是,在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孩子对父母有诸多不满,不少与父母情绪对立。近三成孩子认为父亲经常用消极的语言语气训斥自己,一旦起了冲突,26%的父亲会不分青红皂白把过错算在孩子身上。“要改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要倾听孩子心声。”郁琴芳总结并点评了几个访谈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孩子教育祖辈“代理” 闵行区某学校顾老师到学生君君家家访,迎接她的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奶奶说,孩子从小由她带大,孩子父母每天忙着做生意,回家都已经深夜,孩子早就睡了。顾老师说,开学以后,她一次也没见过君君父母来接送,此次家访是想和家长聊聊,让他们多关心孩子。君君父母匆匆赶来,解释道:“上有老下有小,在上海生活压力很大,每天这么忙都是为了孩子,希望给她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不要被别人看不起。”君君则在一旁,缠着妈妈抱,拉着爸爸陪玩。 专家点评:在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孩子的教育仍由祖辈全权“代理”。访问中,很多孩子呼唤:“爸爸妈妈,工作不是第一位的。”只有20%左右的父母意识到自己每天留给孩子的时间太少,多数人则认为“不陪孩子没什么问题”。 亲子关系的融合改善,家长们首先应当改变观念。“工作与陪孩子并不矛盾,忙里偷闲,完全可以挤出属于父母和孩子的亲子时间。” 案例二:“我恨死你们了” 丁丁上课时总是眼神涣散,作业常常偷工减料。更让人担心的是,他常从家中或亲戚那里拿钱,买高价玩具,请同学吃零食,花钱大手大脚。一天早晨,丁丁又迟到了。老师问他迟到原因,他哭诉“爸爸早上打我”,哽咽道:“爸妈,我恨死你们了。”老师找到家长,丁丁母亲无奈地说,自己和丁丁父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父亲性格急躁,每次丁丁犯错,无论错误大小,一律棍棒教育。可孩子依然不听话,让他们很沮丧。 专家点评:父母本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孩子喊出“我恨死你们了”这样的话,可见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让亲子关系已降到冰点。但调查中,仅四分之一家长意识到自己的粗暴。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长们需放下拳头,降低身段,温柔地靠近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营造更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案例三:“有事总叫我找妈妈” 宝山区泗东小学学生小周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的心情和天气一样的好,因为好久没有回家的爸爸要回来了。爸爸在市区开车,很少回家,他的生活就是赚钱,很少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回到家也就是睡觉。每天只有妈妈管我,我多想有一天能看到爸爸主动走进我的房间,教我做题目,哪怕是跟我讲道理也好呀!我经常想:我不要吃得好,不要穿名牌,只求爸爸能每天回家和我说说话,只求一家人经常在一起。 专家点评:从访谈中了解到,对父亲不满、渴望父爱的孩子占相当大的比例。孩子们说,父亲一回家的状态基本是“睡觉”,常说的是“有事找妈妈”,问的最多是“考试考了几分”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父亲与孩子平时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父爱缺失突出,需要重视与改善。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