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识在中国不值钱?中国目前在读的MBA们是很痛苦的,因为MBA的招牌正在国内迅速贬值,各媒体不时地嘲笑MBA们对薪水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某些MBA学生的乳臭未干,以及大多数学生在实际业务中的不适用等等,以致人们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MBA已经过剩了。 MBA在中国的经历不是孤立的,在国内受到冷遇的咨询行业对知识在中国的价值更有凄凉的回味。IT行业的某些旗帜公司虽然购买咨询服务,但经常拖欠咨询费用(有时为达到继续降低收费的目的,即使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至少表示了对知识不够尊重,将咨询服务与一般商品同等看待,认为最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物美价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个错误观点仍统治着绝大多数人的头脑,却未仔细思量这句话是彻头彻尾违反市场规律,并助长了某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心理来行骗,并屡试不爽)。某个IT公司自己承认前期咨询项目的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过于看重价格导致咨询公司派遣的咨询人员层面相对较低而客户方没有获得足够的价值。 其实历史上中国人便很嘲笑知识分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俗语很说明了老百姓对秀才们办事能力的怀疑甚至可说是轻蔑的态度,更且不说他们在文革中的获得的新别号。至于嘲笑MBA的主要理由,就是很多读MBA的学生根本没有工作经验,或至少没有公司中,高层管理经验。这里且不去争论没有工作经验的是否就不该读MBA(其实欧美商学院历来把招收部分虽没有工作经验但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生作为MBA的必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至少说明了舆论对承载在人身上的知识本身是不看重的。具体说,很多人仍喜欢直接从市场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的经验,即使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对于系统化的西方管理理论(包括承载这知识的MBA们)不是很认为其能在中国行的通。他们辩解的依据是,中国的情况不同,我们的市场是有中国特色的,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这种观点的问题是不愿学习,(甚至部分)接受现存的商业游戏规则,仍然习惯于粗放式的,感性的决策习惯。在政治,经济活动(游戏)中,先行者具备先天的优势形成某些游戏规则,有实力的参与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我利益有可能改变它;较弱小的跟随者往往只能接受这些规则。我们不能说所有现行的规则都是不好的(根据是否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对中国的企业来说,首先必须了解并有能力跟别人玩游戏,第二步才可能在游戏中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智慧改变相应的游戏规则,甚至创立由中国特色的游戏规则(实际生活也证明了在绝大多数的国际商业活动中,我们还只能一名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游戏的领导者)。如何有能力玩?借助掌握了(至少了解了部分)西方游戏规则的MBA们便是提升自己闯关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且不去争论是否是最有效的)。 可国内很多富豪的迅速崛起又说明中国人确实有足够的理由轻视知识的价值。国内市场机会太多了,尤其是一些富翁掘的第一桶金很能说明只需要足够的胆量就能够赚大钱。当然关系也是赚钱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也跟知识扯不上边。 在中国商业中知识不(很)值钱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产业市场附加值低,低知识,低技术密集的特征。显然这并不是什末值得炫耀的事情。中国在纺织,玩具,服装及小机电等产业的相对优势部分得益于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使得他们愿意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减少本国的能源消耗,污染从而专注于最新的高附加值的产业,比方说一个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多体现在它的无形部分,如品牌价值,服务等等,而有形的物质部分所占比例越来越小。IBM向服务业的转型,芯片等的低原材料成本与高价值的对比等等。且不论中国企业在这些行业的过度集中将给国家战略安全带来的潜在危险(比如说过多的资源过度集中吸收了部分本应投入到其他重要行业的投资),看看国内舆论和企业界由此养成的对知识以及知识产品的态度,就能想象得出中国的很多企业将在很长的时间内继续在国际商业交往中充当不熟练的跟随者的角色。相信很多国际同行是乐于看到中国企业(在观念和认识能力上)自废武功的。 那末,知识在中国何时会值钱? 很有可能是国际同行们对(观念上)残废的中国企业开始大规模吞噬的时候。那时他们利用的武器很可能就是知识产权,品牌,管理理论等各种知识的变体。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