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是一个微妙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而你却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它的存在。 你需要着正装,因为西服革履所带来的疏离感会让你看上去更值得信任;你需要把工牌挂在脖子上,一寸标准照和冷冰冰的印刷字体提醒你,即便每 天出现,也并不意味着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你是谁;你需要定期参加团队建设以培养同事间的信任,这又好像是在说,当你在战场上冲锋时,必须无条件相信那 个站在身后的自己人。 在职场上,没有哪条制度能清晰地描述出什么样的同事关系才算恰当,但员工手册上的诸多规定却都指向同一个话题:保持合理的人际距离很重要。 建立流程之外的关系捷径 如果一定要把人际距离显像,会议室是一个不错的观察视野:谁一进门就往没人的角落扎,谁喜欢和已经落座的人隔开一个空位,谁和谁总是挨在一起,谁坐主座,谁坐后排,谁习惯坐在主持人旁边,又是谁习惯坐在他的对面…… 如果你稍加留意,这几乎就是办公室生态的微缩景观。 看到过一种说法,主流文化是由公司来主导或者推动的公共关系,而亚文化则是员工个体之间自行发展起来的联系。这种联系实际上发挥着润滑油的作用,运用得当,便会给刻板生硬的规章制度添上些许人性的温度。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奉行差距格局的文化背景下,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即便脱离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熟人好办事依然是当今职场奉行的潜规则。 你的电脑不知染上了什么病毒,挣扎几下之后终于彻底罢工。你火急火燎地向IT部门求救,却被告知报修单已经排到三天之后。无奈之下,你只能 在正规流程之外,搜肠刮肚地试图建立和某位技术达人的关系捷径:住在同一小区?孩子上同一所小学?老乡?校友?有什么共同的朋友?或者哪怕用同一款香水? 并非功利,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在职场上,平时独来独往、刻意保持和同事之间距离的人,当然不至于死得很惨既然有制度,那么严格遵照制度执行就一定可以获得最起码的保障,但也仅此而己。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如果你和老板秘书关系足够好的话,他只需要把你报批的材料摆在老板办公桌上几沓文件中的显着位置,你就已经在起跑线上赢过90%的竞争者了。 制度并非无处不在,条款和条款之间的缝隙,需要你用足够的情商将其填满。 我们需要在同事间建立一种比一起做事更亲密的人际距离。这并不意味着你要阿谀奉承,或者让自己低到尘埃里。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儿,分享 一下八卦,帮忙收个快递,下班搭个顺风车,在淘宝上买东西时顺便问问别人是否需要……这些琐碎的事情非但不会败坏你的职业形象,相反,人际交往密度的增加 显然有助于你和同事们走得更近。 要知道,平时攒人品显然比临时抱佛脚有诚意得多。 距离感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刷卡进门,而不是刷脸进门,这几乎已经成为检验一个企业是否正规的显着特征。 去过一家公司,作为访客的我在完成了一系列登记手续之后,还要在左胳膊上贴一张印有他们公司标识的不干胶,才被允许进入。这好像是在说,不管你是谁,不管你跟谁在一起,只有这个不干胶才能证明访客身份的合法性。 依赖流程、制度,把人本身的影响尽量减少到最低,这种严谨的企业文化之所以显得高大上,正是因为距离感的存在。反之,也只有保持适度的人际距离,白纸黑字的规则才能不受人情阻碍,有其发挥的空间。 你会发现,喜欢和下属打成一片的上司,确实能收获极佳的人缘,但是在需要领导力和决断力的时候,却很可能受人情所累,难以取舍。相反,倒是那些平日里不怎么平易近人的老板,在对下属进行绩效考核时,往往能作出相对公正的评判。 很多时候,这种距离感也是对我们自身权益的保护。凡是涉及利益的地方,就难免产生争执,亲兄弟明算账,说的就是职场上规则远比感情更重要,因为它能确保在各自利益纠缠不清的情况下,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客观标准来明辨是非。 我的同学讲起他海外创业的周折。因为希望尽快打入主流市场,他通过朋友介绍,找了个当地人做合伙人。在我同学的观念里,合作的前提是成为朋 友,于是他花了大把时间和合伙人泡在一起,希望建立一种哥们儿式的亲密关系,却忽略了公司章程的讨论和利润分配的约定。没想到,恰恰就是哥们儿出了问 题。合伙人先是在财务结算周期之前要求分红,遭到拒绝后,又提出查验各项单据并质疑其真实性,继而将我同学投资购买的机械设备直接拉走。 闹剧以最冷漠的方式收场。在警方的干预下,合伙人终于归还了设备。但事情并未结束。同学告诉我,在中国农历大年三十当天,他将作为被告站在法庭上,还有民事官司要打。 与其说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倒不如说这是对职场距离的不同理解。你觉得亲密无间可以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但职场规则却用惨痛的事实告诉你,只 有制度、规则、合同和法律才是最可依赖的保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后撤一步,给彼此留出充分的空间,用足够的理性去对待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切。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安全底线 老旧风格的办公室里,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放了哪些东西,谁正在做什么,全都一览无余,藏不得半点秘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式办公室都采用了 隔断设计,每个人的桌子被隔板分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坐着干活儿时互不影响,需要简短交流,只需稍稍站起或者左右探探身子就能彼此看到。 办公室隔断被广泛接受,正因为它是职场人际距离最贴切的表达。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划分,120~210厘米是一般的社交空间,人们的工作交往和社交聚会通常保持这个间距,45~120厘米 是朋友和熟人间的距离。低于45厘米的属于亲密距离,而超过210厘米则是我们与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接触时的距离,以此表现出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 这种距离的划分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就像一个同心圆,我们站在圆心处,按照熟悉程度和心理接纳程度的高低,把接触到的人分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身在职场,我们既需要在一般的 社交空间内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无可避免地希望和朝夕相处的同事发展出类似朋友和熟人的亲近感。这个度该怎么把握?什么样的距离才算恰当? 某网站曾经就职场上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没有安全感的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5.9%的人选择了他人对你的工作内容指手画脚 (侵犯你的工作内容),18.2%的人选择了肢体距离太近,17.6%的人选择了工作时他人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16.7%的人选择了过度 关心他人私生活(不结婚、不生子的原因等),还有11.6%的人选择了语言上过分自来熟。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一米线,但实际上这个距离究竟是多少,则因人而异。在职场上,当我们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尽可能广泛地搭建人际网络。无论你处在公司的业务部门还是支持性岗位,与更多的同事认识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尽可能利用在电 梯、茶水间、食堂、健身房、会议室的机会,和更多的人打招呼,把通讯录上一个个名字和身边的一张张面孔对应起来。哪怕只是聊几句天气,说不定日后遇到了困 难,就会有人伸出援手。 第二,尊重规则。和同事相处久了,自然会发展出友谊,这是很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再亲近,同事之间毕竟存在利益和竞争。分清场合、切记合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务必把规则置于人情之上,这不仅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而且能使你们彼此的关系更加长久地维持下去。 第三,两个人距离的远近是由双方感受决定的,不能一厢情愿。要知道,当你在自己的同心圆里给对方找位置的时候,对方也正在做着同样的事。你 想把他拉得更近一些,前提是他也同样有此想法。人和人之间逐渐缩短距离的过程需要时间,更需要分寸感,否则就是冒犯。这种职业素养是我们要学习的。在职场上,唐突的后果不言而喻,搞不好会让你的职业生涯因此困难重重。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