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某三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
|
内容简介 一、概述 某大学毕业设计三级公路改建工程,是某省2007年县道三级公路建设项目之一。为了方便山区的经济作物运出山里故此修建此路。 随着城区经济发展、交通量迅速增加,加上县乡公路养护跟不上,形成超期服役和超负荷通行状态,致使该路严重破坏,出现了晴天跳坑、雨天卧牛现象,沿线涵洞多为砖拱,破坏十分严重,已不适应目前交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着城区乡(镇)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形象。本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县乡主干线和城区各乡镇的通行能力,有利于改善城区的投资环境,促进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资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技术标准 1、公路等级平原微丘区三级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40kmh; 3、路基宽度8.5米,桥涵与路基同宽; 4、路面宽度7.5米,路面横坡2.0%; 5、土路肩宽1.5米,路肩横坡3.0%; (二)采用设计规范 《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公路工程地质勘测规程》(JTJ064--9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99);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5)1036号)。 (三)测设简况 1、2007年3月编写某大学毕业设计三级公路改建工程勘测和施工图设计工作大纲,并组织测量设计人员学习、讨论、严格控制测设程序和精度,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2、2007年3月底对该段路线进行了详细的外业勘测和地探工作。于2007年4月30日前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 (四)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 根据当地交通局的指导思想,本着节省土地、少占良田的原则,经沿线实地勘测征求地方政府意见,原有线路不变,只在老路基基础上增加路基宽度。本次改建工程起点位于XX,桩号K0+000,止于XX,与二级公路相连接。终点桩号K1+600,本段全长1.6公里。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本路段贯穿2个行政村,属豫西平原,地势不太平坦、蜿蜒起伏,沿线里程较长,地势总体高差大。该路段沿线多为旱田,多生产小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蒜、棉花。沿线土质均为粉质低液限亚粘土。 2、水文气象 在项目区域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等诸因素的长期互相制约和作用下形成了松散岩类空隙水的地下水类型。含水层为全新统中细砂、细砂层,局部分布有粘土裂隙水,厚6—20米。单井单位涌水量5—10立方米时.米。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0—20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局面有20—25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属中等富水区。 该工程沿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4度,最高最低气温为43度和-16度。其气候特征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且雨水多集中在夏秋季。地下水位在2—6米。对工程影响的不利因素有:冬季地表冻胀,春季翻浆,夏秋水毁等。 3、工程地质 项目所在区域地质现状形成年代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表层土体多为黄河冲积所形成的轻粘土、亚粘土或风积沙丘沙地。30米深度内砂性土粘性土相间互层,土质疏松、空隙发育、软塑一流塑性,力学强度低,水位埋深较浅。受北东及近东西方向活动性断裂控制,地壳稳定性不均,属黄河冲积平原稳定性不均工程地质区。项目区域地震烈度为七度,易产生沙土液化的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4、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项目区域地震烈度为七度。 三、路线 1、平面线形设计 在线形指标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原有路线,以减少征地和拆迁。在选定路线方案时,与当地乡镇的规划相协调,充分利用原有路基,采用两侧加宽。改建工程对不能满足需要的线型进行了裁弯取直。 在设计中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路线全长1.6公里,共设偏角3处,平均每公里交点个数为1.875个。设平曲线3处,最大平曲线半径1500米一处,位于JD2处。最小平曲线半径150米1处,位于JD3处。最大直线长度1080.047米。平面线形设计时一方面考虑采用新建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同时也考虑节约工程投资,减少征地和拆迁,基本利用原有线形,造成部分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规定标准。 专题推荐 ·公路改建工程 ·三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改建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