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管理咨询>领导者的中庸哲学 查询:
     
领导者的中庸哲学

中庸蒙尘已久,被人误解甚深。就好比人们说到七月流火,以为是烈日炎炎;不知其本意乃秋意渐凉。人们误解中庸,多以为是折衷、平庸、得过且过、息事宁人、明哲保身,殊不知中庸乃修身养性、内修外化从而卓有建树的最高哲学。错别字害人,错别意误人。所以,孔子很早就说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中庸这么好的东西,人们很久不再体用了。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可以说,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大学中庸之道,是修身成功之道,亦是之道。中庸,是一种实效智慧,一门领导艺术。甚至被高度评价为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仔细品味,受益终身。

然而五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新兴人类们更多的赋予了这个词语以贬义。中庸之道害我们国人不浅。世风日下,中庸横行。诸如此句不绝于耳。中庸之道成了老好好、无原则、无主见和随波逐流的代名词,实在是我们的先人所没有想到的。这恐怕与我们这些年来,忙于学习、引进西方的大师圣经,而对先人的大智慧缺乏了解有关。

动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而且天生具有独占、垄断的欲望。在圈养的两只猪中,其中强势的那只猪总是四足霸占在食槽之中,不让弱势的那只猪公平进食。当那只弱势猪在食槽旁边怯怯地偷吃几口时,那只强势猪还会不断用嘴叼他,用头撞他,总之不断以武力压倒对方。这只猪垄断资源的欲望十分强烈,毫无中庸之意。

人作为动物的一种,在生命意志的自私性、垄断欲等等方面,跟其他动物并无区别。虽然人类在满足欲望、攫取利益的时候更加注重跟环境的协调,但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特征与其他动物一样明显。即使在某人很谦让、很中庸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这并不是他的本性,而是被相应的环境逼出来的。

可见中庸不是一种道德品质,而是一种调节自私本能、更加低成本地捍卫自己长远利益的智慧。如果走极端不需要付出高成本、高代价,那么没有哪个群体愿意中庸。如果某个群体不愿意为长远利益克服自己的自私本能、适当放弃一点眼前利益,那么这个群体也就不会奉行中庸之道。

很多跨国企业的西方领导者到了中国之后感到很困惑:当他们延续西方领导模式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发现仅仅简单复制西方最佳领导行为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他们究竟应该怎样本土化?此外,中国的领导者到底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笔者所找到的答案是,中国领导者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中庸。

作为领导,在工作中处处做到以人为本,处事尽可能不过分,也不能不及,拿捏好分寸,从而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

和为贵的为官原则,立中不倚的服人方法,和而不同的用人尺度,志同道合的共创精神,言而有信的口才技巧,预则立的远见意识,慎独中正的魅力修养。构建和谐社会,每个团队、每个组织的领导都应该确立和为贵的为官原则。

《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国学大师林语堂说:我像所有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并且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还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他说: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儒家早已提出,领导者首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情理相容,才能得人心,合民意。法当然重要,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法制社会,但在人情上说得过去的法,人们才比较容易接受。儒家并不排斥法,社会的分工等级,必然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在一个团队内部,制度是存在的,但如果要更稳健地发展,仅停留在法上显然是不够的。法是谁制定的?人,即统治者,或领导者,而制法的人的个人行为虽有合法的前提,但并不一定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领导工作既需要法的保障,更需要厚德载物的精神动力。

作为领导,除了要处理情、理、法的关系,还要处理责、权、利的关系。首先说权,权是权力,是权变,只有手上掌握权力的人才更易于权变,善于变通。权变是为了避害就利,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利,关于用权力来为谁谋利的问题,孔子认为,按照利益来行事,会多招怨恨。利益关系是最难处理的,以致儒家羞于言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重义轻礼,并不是对老百姓而言,而是对君子而言的,这些君子是为政者,或准备进入政坛的人,包括他的学生。

政者,正也。为官者最大的考验就是利益的考验,所以一定要义胜利,而不应利胜义。摆正了利益关系,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否则是很难的,因为利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孔子感叹人才难得了。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很多,而能掌握中庸的人很少,不是权力欲过盛,就是过于追求个人的利益。什么是责?权力本身就是责任。如果这话不正确的话,那么用人授权也就太容易了。

笔者认为,领导的行为还涉及三个字:言、行、品。这三点其实是在情、理、法和责、权、利中体现出来的。孔子虽然肯定讷于言而敏于行,但他自己却是个善于说话和论辩的人,无非强调说得巧妙和精到,做到言而有信这正是好口才的最高境界:以最少的语言取得最大的实效。

慎言,不等于不言。孟子是雄辩家,荀子也是善于演说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历来儒者无不在磨炼自己的一张嘴皮子。作为领导,好口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文化多元的今天,你如果不善于利用自己的口才推行施政或管理理念,是很难让人信服的,你也就无法站住脚。但说得好不等于干得好,领导的行比言更重要。行的内容是很多的,落实到管理工作上,领导的行为应透着一种远见意识,慎行,就是要求不乱来,要三思而后行。领导的行为事关团队的切身利益,把大家带到什么地方,是能力的检验,也是修养的检验,所以,一个具有个人魅力的领导,他是注重自己的品的;品行,品与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说了这些,无不归结为一个字和。君子以和为贵,和气方能生财。可以说,和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乃至团队的稳定与协调,要求人们能够倾力合作、精诚团结。

对于一个团队、集体或组织来说,只要上下戮力同心,事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内部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内耗,这样就更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中庸之道,是手持两端,不偏不倚。不偏的前提是把握两端,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多一分则长少一分则短,不多不少正好恰好。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具体来说,我们的领导者应该从中庸思想中借鉴如下几点

1、尚中不偏不倚的平常心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又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常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就是既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头,也不要欠缺,不要不及。庸,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中,就是贫穷也不要心浮气躁,富贵也不能为富不仁;就是做下属不要低三下四,为上级不要专横跋扈;就是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失败时不要心灰意冷。联系我们目前浮躁的现实社会,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吗?

2、时中审时度势,与时偕行

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就是时中。时中要求人们要关注时间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变化有清醒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并据此设计自己的应对策略,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能趋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中的理念要求我们在时刻注视和观察客观世界变化的同时,以变应变,以变制变,随需应变,变中求生,变中求胜。而不能采取鸵鸟政策,对外界的变化不问不问,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3、中正恪守规范,正心正身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就是说,过分恭敬,而不约之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明显,在这里,礼是成就人之恭、慎、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场规则。同时,孔子很强调正,如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对于我们现今的职场人士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4、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孔子评论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的临终遗言时所说的一段话。据《左传》记载,子产临死前,曾告诉他的接班人子大叔说,为政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对象,或宽或猛,宽猛适中。孔子称这种宽猛相济所达到的适中状态为和。

5、控制情绪,和谐共赢小不忍则乱大谋

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们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符合常理,这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到达了中和,天地便在自己的位置上运动了,而万物都开始生长发育了。

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作为履行职业责任的职业人,在一些特殊场合和一些特殊的人与事上,必须做到隐忍不发,含而不露,喜形不能于色,愠怒不能于外。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可能会祸及公司的重大利益,也可能会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锦绣前程。

曾国藩的忍功世人皆知。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让一让,六尺巷,退一步海阔天空,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由于他总能启动自身的平抑机能,在高潮时削去波峰,在低潮时填平谷底,所以,在勾心斗角的险恶官场环境中,他虽然没有耀眼的精彩,却留下了人生的绚烂。

6、学、问、思、辨、行职业成功的五步骤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博学和明辨不光是态度,主要是个下功夫的问题了,所以《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是说,别人下一个功夫,你下上百个功夫,别人下十个功夫,你下上千个功夫,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有了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7、择善固执,金石为开诚的修炼过程

《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于是,择善固执一词成为儒家的处世原则。但是,有些人误会了固执的意思,以为那是顽固而不知变通;同时又以为择善是选择自己所认定的善,由此形成封闭而自大的心态。事实上,择善需要灵活的智能,固执有赖过人的勇气。智能加上勇气,同时还以仁义为其核心,然后才有可能走向至善的境界。

作为职业领导者要讲究择善固执和从善如流的领导艺术。所谓择善固执,就是坚持正确原则和价值观不放弃,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所谓从善如流,就是指待人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并及时消化。领导若无择善固执,决策必将动摇不定,前瞻后顾;领导若无从善如流,处事必将执迷不悟,刚愎自用。

总之,对于领导者来说,中庸之道是一种精深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境界。中庸和谐,是一种智慧的提升,是一门精湛的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无论决策、用人、授权,还是谈判、沟通与激励,都要致中和,善于执其两端,用其中,即把左右两个极端把握住,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作出恰当的优化选择。

相关内训课程推荐:

职业生涯规划技术》培训讲师:王明基

卓越经理人的七个习惯》培训讲师:袁宇杰

小编推荐:

领导力的20个盲点

企业家精神的六个维度


领导力: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谐职场的6大策略
决定领导力的6大因素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职场中的友谊?
拙劣领导力信誉是领导力的基石
职场关注:让你效率翻倍的心理小技巧规划“富翁型”职业生涯
5个卓越工作方法 掌控工作日明星员工跳槽黯然失色
“跨越2010 展望2011”--HR俱乐部征文活动落幕了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素质
职业人必备的四大问题意识职场晋升无需“大开金口”
向成吉思汗学习优秀领导力献给职场新人的生存之道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领导者的中庸哲学,领导者的中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