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西延伸线新建工程开工报告
|
内容简介 一、工程概况及特点 1、 工程概况: 某公路位于吴江市北部,是吴江市规划公路网中由北向南第三条东西向公路,某公路路线起点位于XXX处,与XXX公路相交,终点位于XX镇,与规划Z10公路相交。本次工程位于XX镇,起点位于XX大桥西,并通过辅道与227省道连通,终点在XXX公路西100米处。 主要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二级公路。 设计行车速度:公路主线60Kmhh。 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车 路面型式:沥青砼路面。 2、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本线路地貌类型属于太湖冲击平原区湖荡平原亚区,地势略有起伏,场地原为鱼塘、农田部分村镇民房。本路段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温暖湿润,最高气温38.3摄氏度,最低气温-9.8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093.88MM,进入五月份以后为太湖汛期,最高水位可达3.64M。 2.2基础地质条件 本路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凹陷区,下扬子-钱塘江凹陷带。各勘察点揭露的均为第四纪中上更新统一全新统地层,经过区基底构造不发育,可认为本地区属于基本稳定区。 本路段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属设计抗震分组第一组,不考虑液化影响。 2.3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潜水类型。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地下水位受季节、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根据地区经验,其年变化幅度达1.0m左右,常年潜水位0.5m左右。平均地下水位埋深1.35m,标高0.89m。场地内地表水体主要为河道河水及鱼塘内水体。 2.4地质概况 场地范围内地基土主要由粘性土、淤泥质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钻探野外观察及室内试验,45m深度范围内土体可分为8个主要层次,各土层特征自上而下分诉如下: 第① 层填土:土质不均,结构松散,局部为淤泥质软弱土,高压缩性,土性较差。 第② 层褐黄~灰色粉质黏土:软塑~可塑状态,土性一般,该层土下卧有高压缩性的第③层淤泥质的软弱粘性土,场地内该层土局部缺失。天然含水量为31.9%,孔隙比平均值为0.91,液性指数平均值0.73。 第⑥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可塑~硬塑状态,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土层,场地内水平向分布均匀,具有一定厚度。天然含水量为24.9%,空隙比平均值为0.71。 第⑦层粉土:中密状态,中等压缩性。场地内水平向分布均匀,具有一定厚度。天然含水量为30.8%,空隙比平均值为0.86。 综上所述,本工程场地范围内,各土层分布尚属较为稳定。 3、 路线 3.1平面线形设计 主线:本工程主线路线平面线形为一直线。 辅道:辅道在起点处设半径为40m的平曲线,然后转向东与227省道平交,设计行车速度20KMh,全长293.479m。 3.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纵坡以缓坡为主,路面设计控制标高为2.8m。为保证机动车道排水顺畅,路线最小纵坡控制在0.3%以上;桥头纵坡控制在3.0%以下。 主线纵断面设计以沿线桥梁桥面控制标高、相交道路路面标高作为标高控制点。同时考虑沿线地质情况,尽量避免在填浜段设置高填土路堤。 辅道纵断面设计以某公路交叉口及227省道交叉口标高作为控制标高,尽量降低路面设计标高,节约土方。 4.路基设计 4.1一般路基设计 4.1.1路基横断面 某公路主线:路基宽38米:1m(土路肩)+4.5m(非机动车道)+3m(机非分隔带)+21m(机动车道)+3m(机非分隔带)+4.5m(非机动车道)+1m(土路肩) 21m机动车道布置双向4车道,两侧各3m范围作为公交车、出租车停靠站及应急停车带,在交叉口附近作为渠化车道 辅道采用一块板式,为双向2车道。道路标准横断面如下: 3m(人行道)+12m(车行道)+3m(人行道)=18m(路基宽度) .4.2特殊路基设计 4.2.1处置范围 纵向处置范围:桥头处理长度为50米 箱型通道中心线两侧各20米 横向处置范围:采用6%石灰土分层回填、夯实。 4.2.2软土路基处置方案 对于路基的软土路段,采用置换法进行处理,挖除淤泥质软土层,换填较好的土层,处理深度一般在两米左右,根据苏州地区的工程经验,采用6%的石灰土进行换填30cm,再回填3%的石灰土。对于鱼塘路段,先围堰抽水,清除淤泥,再进行换填。石灰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0%。 专题推荐 ·公路开工报告 ·土石方开工报告 ·T梁开工报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