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立国之初,一切物资都需要苏南吴地供应,最初的做法是,货物从苏州出发,沿运河运送到镇江,再走长江溯流而上到南京,风险很大。因此孙权从江宁的方山开凿,经过句容,直达太湖,这条运河被称为破岗渎,是吴都建业的生命线,并经历的整个六朝时期。隋灭陈后,破岗渎被废。
而南京城内的水系,可以分为南北两片,鼓楼以北是金川,鼓楼以南则是秦淮流域。但若在城内遇到的一些零散的水系,别都概括成秦淮河支流,因为它们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历朝历代修建的运河水道。
六朝繁华时,南京作为首都当然要发展交通,当时的人们偏爱挖掘河道,如此既方便运输,也可方便爱玩的六朝贵族,城垣周围就出现了大小近10条沟渠。今天的南京城里,珍珠河、珍珠桥、清溪路等地名,都与这段历史有关。
比如运渎,这是连接秦淮河与皇家花园苑城的水道,开凿于东吴时期,如今大部分已经消失,但朝天宫南文津桥下的水道,与当年运渎的西部支流有关。此外,南京现存的地名中,莲花桥、红土桥、正洪街、严家桥、大石桥等都与运渎有关。而根据研究,仓巷桥、桥、丰富路、南台巷连接的,则是当年运渎的主干。
青溪则是与运渎东西呼应的另一条重要水道,它既是运输途径,也是都城东南面的重要军事屏障,也是贵族们居住和游乐之地。今天中山东路的清溪路就是沿用青溪的地名,但路西侧的水道与明故宫宫城有关,并非六朝遗留。
城内现存的还有一条珍珠河,它北通玄武湖,南至浮桥。它最早开凿于南朝,沟通玄武湖与运渎,引来的玄武湖水,作为建康宫的护城河。相传陈后主在河上泛舟游乐,宠妃张丽华佩戴的一颗珍珠掉入河中,后主派人打捞,没有收获,便下令抽干河水,最后也没有寻到,只弄得河里许多珠蚌因缺水干涸而死,珍珠河便由此得名。
南唐时期中华路是当时规格最高的道路南京的老城发展,被称为叠加式的,历代发展的重点基本在鼓楼以南,所谓南不出中华门,北不过鼓楼岗。因此一些前代遗存,后世也继续使用。比如今天仍然是重要干道的中华路,它的前身是千年前的南唐宫城的御道。
这也是解释了南京城的南大门中华门,对应的不是今天的中轴线中山南路,而是中华路。作为宫城御道的中华路,是这个国家规格最高的道路,皇帝的车驾可以从宫城的北端内桥,一路向南,出中华门,到达秦淮河畔。
南唐被宋朝灭亡,北宋朝廷并没有故意贬低南京,只是将南京降格为省会,改称建康府。宫殿、房屋也没有人为损坏,因此南唐的御道,以及老城南整个人文风貌也得以最终保留至今。在上世纪30年代南京首都建设的高潮中,中华路被拓宽改建成现代柏油马路,两侧改建成近代式样的商业建筑,今天的中华路又成了一条颇具民国风情的街道。今天的中华路也是老城南的中轴线。在明清鼎盛时期,中华路曾是全城最繁华的街道,并还以路为界,将城市南部的繁华街区划分为门东和门西两大部分。
晚清时期张之洞修建第一条马路鼓楼以北的城区,明代是卫戍部队的驻地,即便到了清代,民居、商业也不发达。而南京历史上第一条马路则直接改变了这个状况。
晚清,经过太平天国的战火浩劫,南京百废待兴。原有的石板大道,石板多已不存。最初修缮,居然用断砖充数。虽然道路大多中间高两侧低,设计上有利于排水,但断砖组成了小水坑,阴雨天就是泥塘,冬季变成溜冰场。而修缮工作,还需要官民合资。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下令修筑江宁马路。这条路从下关码头开始,经过仪凤门、鼓楼而直达位于大行宫的两江总督署。马路用砖石铺成,石料采自紫金山,参照上海租界的马路技术结构标准。虽然宽度仅6米到9米,今天约为双向单车道。但这条路是南京交通从土路、古道转向近代道路的起点。不过,今天这条马路已经被分割成段,消失在城市中了。
《南京通史清代卷》记载,马路还有相应配套。考虑客、商从下关码头登岸进城,张之洞设立了南京最早的公交机构成泰马车公司。此举直接开启了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申报》报道称,沿路商民逐渐起盖,房屋夹道,店肆林立。张之洞在上疏中称,城北不过三年,可成街市。
第一路修好后,张之洞又在老城南,规划一条马路。这条路以鼓楼为起点,向南延伸,经过贡院,再到钞库街,最后至聚宝门(今中华门)之外。不过在开工之际,张之洞调回湖广,由刘坤一主政两江。他发现,此前的规划经过民房密集的老城南,工程一开,必然要拆毁大量民房,百姓被迫动迁。因此,刘坤一修改了前任的规划,选择了一块民居房屋间距较宽的区域,尽可能不影响百姓、商家。自此之后,南京修马路成为风潮,分别在三牌楼、大行宫、内桥开通了几条支线。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