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软件介绍>时评:建筑文化之“空穴来风” 查询:
     
时评:建筑文化之“空穴来风”
摘要:在北京旧城整体保护范围之内,来自英国的扎哈·哈迪德设计了一座奇异建筑——银河SOHO大厦,它就在明代建筑杰作智化寺附近,旋即引来热议。 银河SOHO大厦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减的现象。

荷兰建筑师瑞姆库哈斯为他在北京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写了一本书Content,书名颇为暧昧,应该译之为内容抑或满足?我看当属后者。

他确实没有理由不满足。中国无所不能的施工塔吊使他的梦幻成真。我们的结构工程师把建筑师解放出来了,他说,甚至对文化产生了作用,使得各种建筑成为可能。

2003年,库哈斯在清华大学讲解他的设计方案,有学者发问:北京需要这种像悉尼歌剧院式的地标吗?

库哈斯的回答如同他的Content那样暧昧:我的回答既不是‘是’,也不是‘不是’。第一,我不是给北京建一个标志性的东西;第二,北京也不是悉尼。如果这幢大楼会成为一个地标,那它也只是北京的一百个地标中的一个。

他同时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成群的摩天大楼在全世界到处都有,它们已完全失去了定义城市环境的能力。新的建筑实验是需要的,我的设计就是要创造新的摩天大楼的定义。

在许多人看来,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拥有足够的底蕴,不需要像悉尼那样以一个形式主义的歌剧院来定义自己的形象;或者说,也没有任何一个建筑师能够在紫禁城面前,以他的作品无论它是多么奇异来定义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这样的论断,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的演绎。现实中,老北京已被肢解,它的文化母体元明清古城,经历持续大规模拆除,几成碎片,推土机至今不歇。这个城市还有多少文化容量来承载库哈斯们的地标,真成一大问题。

中国有一句老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主事者们的逻辑。北京的文化母体破碎了,换来的新又是什么呢?有人惊呼:也许库哈斯们真的能够定义这个脆弱的城市了。

在北京旧城整体保护范围之内,来自英国的扎哈哈迪德设计了一座奇异建筑银河SOHO大厦,它就在明代建筑杰作智化寺附近,旋即引来热议。一家民间文保组织的负责人发表评论:我们感到建筑师这么做是在与开发商沆瀣一气毁灭老北京。

一边是对西方或现代的崇拜与追慕,一边是对本土文化的贬斥与破坏,这让人想到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现在,人们常把此语当无中生有来解,但其真义并非如此。空穴来风出自战国楚人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为:枳树弯曲,才招鸟筑巢;洞穴空虚,才引风入内。空穴来风之来当徕解,即招徕之意。你这个城市被拆得处处空穴,它能不来风吗?

近读一篇文章《山寨建筑暴露文化危机》,心中颇难平静。文章概括了中国建筑界三大乱象:一是遍地洋山寨,处处假白宫;二是异形建筑丑陋雷人,破坏古城历史风貌;三是地标建筑难分地域,市政建设千城一面。

武汉一家职业学院按照金字塔、斯芬克斯像、希望众神像、凯旋门等仿造的各国建筑一应俱全,该学院负责人称,希望学校成为国际文化大学;广东一个城市的开发项目,几乎完全复制了世界文化遗产奥地利的哈施塔特镇;浙江一个城市,依照巴黎样式,建设了一个占地7000余亩、规划居住人口近十万人的新城区,当地农民是在埃菲尔铁塔下耕作。

风确实是来了。所来之风,既有西洋之古,也有当代之怪,还泛起本土沉渣河北某景区建了一座30多米高的财富塔,它竟是由一个个金元宝堆砌而成,拜金已至此,恐怕连库哈斯们也要目瞪口呆了。

1944年,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有言曰: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减的现象。

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的今天,梁思成的这句话很值得深思。民族之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之复兴。如果对自己的文化都失去了自信,又如何复兴呢?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特征与启示合同与招标基础知识《法律概述》
建筑工程:制约代建制企业发展的问题一级建造师专业实务《机电工程》精华辅导资料(4)
试探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的执行滕奇龙:室内设计最重要的是用心感受
时评:城市规划沦为“纸上画画”论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技巧
试论建设方对弱电工程的管理2015年一级建造师《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复习资料(76)
一级建造师考试《市政公用工程》精华辅导(131)2015年一级建造师《管理与实务》精华辅导资料(47)
新《安全生产法》创新建立10项法律制度下列行为中,属于当事人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是
浅谈安全与电力生产关系建筑工程:英国的工程咨询外包市场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时评:建筑文化之“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