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建立企业客户档案应遵循集中、动态和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科学管理。长期以来,客户档案在我国实践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客户资料分散化,数据信息更新缓慢、滞后,缺乏恰当的客户分类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不利因素限制了客户档案在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和坏账风险控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企业大量本可避免坏账损失成为现实。 1、集中管理。 企业客户资料分散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散在业务人员手中,二是分散在企业各个部门。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可能导致客户是业务人员的客户而不是企业的客户,因为企业的管理层并不熟悉每一个客户,所以当业务人员离开企业后,客户及业务也随之离去,给公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实生活中,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如某公司的销售人员因为某种原因离职或者集体离职,同时将掌握的客户资料和关系带给公司的竞争对手,将造成该公司销售额在短时间内巨幅下滑。更严重的还有,如果业务人员带走了销售合同和发货单据,就会使某些客户拖欠的账款变成坏账,无法追回。再加上企业长期支付业务人员的工资和维护客户的费用,损失不可低估。如果是客户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情况,虽然可以杜绝个人掌握企业客户资源的问题,但也会引出部门之间、部门与整个企业之间平衡利益关系的问题。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多个部门与同一客户交易,结果可能是不同的部门为了赢得订单而提供一个比一个更优惠的信用条件。部门的利益保住了,但企业的整体利益遭受的损害,同样的情况还可以发生的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因此,针对客户资料分散化的问题,企业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客户档案进行集中管理。集中管理客户档案后,公司可以进行统一授信,全面跟踪,及时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集中管理的模式下,企业仍然要注意加强信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意识到客户档案是企业的特殊资产,也是企业商业秘密的重要内容。 2、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是指对于客户档案信息要不断进行更新。这是因为客户本身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客户的资信报告来讲,它是一份即期的客户档案,有效期一般在三个月到一年。超出这个时间,就要对客户进行新的调查。同时对客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的另一个目的是,随着客户的财务、经营、人事变动情况,定期调整对客户的授信额度。信用管理部门的授信应该按客户协议进行,一般以年度为单位确定本期授信的有效期。当客户的基本情况发生变化,信用额度也要随之进行调整。长期积累客户信息也非常关键,通过完整的历史记录可以看到客户发展趋势,更好地对客户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此外,历史积累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可以帮助挤掉客户财务报表的部门水分,提供相对比较准确的预测基础。总之,客户档案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集成过程。 3、分类管理。 对客户档案进行恰当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客户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客户费用进行考虑。企业客户规模的大小不一,对企业销售额的贡献程度也相应不同,理应区别对待;另一方面进行客户档案管理也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尽量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用。考虑客户对企业的重要性因素,信用管理部门可以将客户分成普通客户的核心客户。划分的标准是企业与客户的年平均交易额,同时要考虑与客户交往的时间长短。核心客户与企业的交易量大,是利润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显示,国有工业企业80%以上的销售额来自这类客户,如果该类客户出现风险,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对该类客户的管理尤为重要。一旦将某客户划入到核心客户范围,对其档案进行管理的复杂程度就会提高,对应的档案管理费用也会有所提高。费用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核心客户要进行深层次的资信调查,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所以对于经费预算相对困难的企业,应该在短期内控制企业核心客户的总数。对于核心客户的重点管理并不意味着对普通客户的管理可以放松。普通客户数量多、交易额小,应用群体分析和评分控制更为简便、有效。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有一些多年保持生意来往的中小客户,尽管企业与它们的年交易额并不高,也要给予必要的关注,不能因其是老客户,并且交易额不大而忽视对它们的风险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