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的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是现代化的突出短板,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是探索和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使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需要。经筛选当前农业新的增长点主要有种业拓展、品牌打造、耕地质量提升、乡村旅游发力。 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探索发现和培育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一、农业新增长点的特征所谓农业新的增长点,指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现有正常运行基础上,在其不同发展要素、不同发展环节、不同发展领域中那些极具增长潜力但还尚未真正启动和开发,或虽有启动和开发但还远未实现其潜能的点。具体一点说,是指那些能够或使某种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或使某种农业产业、某种农产品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或使某种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或使某种农业产业、某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的点。(这里的所谓大幅,指增幅、升幅至少超过近五年来的平均增幅、升幅)。考虑到农业新的增长点启动、开发的现实可行性,选择农业新的增长点至少应考虑以下约束条件。1、应在本产业现有可利用资源(如耕地等)框架下考虑;2、应不改变现有基本经营制度;3、应在现有国家基本产业政策指导下;4、应无需政府和农户大幅增加投入;5、应对本产业发展全局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和突破性促进。农业新的增长点,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好;2、增长速度快,易形成经济效益;3、对全局影响大,易产生引领作用。二、打造农业新增长点的现实意义1、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是探索和遵循农业发展规律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从诞生(即原始农业出现)到今天,每前进一步都是不断找到、启动、拓展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的结果,也可以说,一部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农业新的增长点不断被找到、启动、拓展的历史。我们发展农业必须探索和遵循农业发展规律,也就必须不断探寻、找到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效果,农业生产效益的现代化,现代化要求农业的生产效果更好,农业生产效益更高。这更利于明确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使农业科技的创新,农业生产手段、生产装备的完善,农业工艺和管理的革新更有目标遵循,也使农业现代化更具实效性。3、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13亿人口的大国,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粮食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总产不断上台阶,尤其近些年我省粮食产量已出现了十一连增。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却在不断下降;粮食越是连年增产则继续增产的压力越大,自给率越是下降,粮食安全的系数也越是降低。这不能不使我们引起警觉。为此,这也极需我们抓紧考虑和研究粮食生产的新增点,真正找到并尽快启动粮食增产的潜能。4、打造农业新的增长点是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农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但是,农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亟需打造新优势,加快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然而这新优势、新发展、新跨越的实现最终都需要农业新的增长点的落实和支撑。三、农业新增长点的范围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看,农业新的增长点有许多,要选取对全局农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新增长点,需要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挥行业和当地优势为前提,以提高质量与效益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创新进步为保障的原则。经筛选当前农业新的增长点如下。(一)农业新的增长点之一种业拓展种业是指粮食、蔬菜、林果、畜牧、水产、食用菌以及各类经济作物种苗资源的挖掘保护,新种的研发培育、引进借鉴、繁育推广,以及为之经营服务的事业。所谓种业拓展,主要是指使种苗研发、繁育、推广向更高、更广、更深领域拓展。使现有种苗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使传统种子资源得到新的挖掘和创新利用,使现有进口种子得到更多借鉴和自有替代,使种业发展瓶颈尽早得到破解,使良种的繁育、推广实现新的突破。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农业基础性、核心性的产业。只有种业搞好了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都与种苗质量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种业如20世纪80年代的鲁棉一号,90年代的杂交水稻、掖单玉米等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曾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抓农业首先要抓科技,抓科技首先要抓良种。但是,对比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的种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就粮食种业而言,差距一:种子自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麦品种更换较快的虽然已经历了八、九次更换,但仍需加快优质强筋小麦的推广和在抗倒性与抗病性上予以提升,玉米良种则真正能当家的大品种、后序品种仍严重不足,亟待强化研发。我们的种子产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投入不足,自立创新能力不强,不少种子产业的主营收入靠转手卖种子生存和创收。差距二:国外种子进入压力大。跨国种业在我国注册的已达70多家,美国杜邦先锋公司的先玉335在我国种植面积已超3000万亩,其种子从论斤卖已发展到按粒卖。德国等其他国家公司占领我国内种子市场优势也很强,照此,我国种子市场、品种选育有被国外公司掌控的危险。对此,中央领导也十分关切。差距三:体制机制问题多、欠完善。良种研发能力弱;政府对种子鉴定、种子经营监管不力,种子获批上市易,种子经营部门多,市场乱。据不完全统计,仅山东省目前就有1.2万多家种子经营门店,致使市场乱,管理难,农民选种无措,假冒种子屡禁难止。种业的拓展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以蔬菜种苗为例,如山东省蔬菜种植一直稳定在3000万亩,全省从事蔬菜育苗企业361家,总育苗量只种300万亩,育苗的收益率一般在2030%,其市场空间大,效益高,拓展潜力大。实施种业拓展:1、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不同时期选好不同的主攻方向,不同的攻关重点。2、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研教企的结合、融合,优势互补,协同研发,共同攻关兴种。3、种子研发尽可能放开,广泛调动方方面面协同出力。种子的审定和投放市场要严格把关,这应成为政府或半政府行为,一旦某种新研种子被审定通过,批准上市用于生产对研发团队和单位应予重奖。4、种子经营尽可能统管。主要作物良种统招统供的做法值得推广。种子产业的特殊地位,要求对其经营必须慎之又慎,种子经营的放开开放是对农业和农民的不负责任,是倒逼种子的进口,是助长假劣种子兴风作浪,是释放种子研发的聚力,其弊端和后患不可小视。5、要抓好良种更新换代和推广示范。譬如我国北方具有发展高产强筋小麦的区位优势和研究基础,优质专用小麦种子价格比普通小麦种子价格每斤多0.30元,如以每亩12斤种子计,优质专用小麦比普通小麦每亩多投入3.6元。如平均亩产都是800斤,优质专用小麦收购价比普通小麦每斤高0.19元,亩收入可多152元,投入收益比约为1:42,每亩优质专用小麦要比普通小麦多收入148.4元,若一个县推广1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就可增加收入约2226万元。玉米良种亟待在紧凑密植利收机方面予以突破。蔬菜良种则更需加快突破以替代进口。棉花良种需要在优质高产利机收方面尽快有所突破。林果良种需要力争在优质高产抗病上寻求新突破。同时,良种的推广要通过实实在在可借鉴的示范田、示范户引领推广实施。(二)农业新的增长点之二品牌打造品牌是农业带有基础性,特征性,营利性的根本要素。品牌通俗点讲即产品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所谓品牌打造,是指对农产品从生产过程,到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软件全过程着力打磨营造,以生产出更多优质优价优誉的农产品。品牌的基础来自于产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品牌的影响来自于消费者的认知、认可、认领程度。品牌是信誉的凝结。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强和高收入、高消费群体的出现,市场消费层次不断分化和提升,随着现实中环境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农产品品牌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2005年国家首次提出农业品牌问题,但目前农业品牌建设的问题仍很突出。1、品牌多,规模小;2、知名的少,影响力弱;3、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4、出口影响小,外向度低。实施品牌打造:1、需要我们以农业优势产业带布局为基础,搞好总体规划设计,各地应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2、在农业优势产业带布局基础上打造一批产业示范园、示范户、高端精品园区,形成一批优质农产品样板;3、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鼓励农产品品牌打造;4、要加强科研,不断拓展农产品功能,重视农产品内在品质的驯化培育,打造好农产品的内在品质;5、要重视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技的结合,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6、要重视和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建设,完善优质品牌农产品认证体系,为品牌打造提供可靠保障;7、要重视食品传统老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传承和创新;8、要重视农产品品牌的经营、运作、宣传与维护和完善。(三)农业新的增长点之三耕地质量提升所谓耕地质量提升,是指通过采用某种手段改造土壤的不良理化生性状,以提高土壤对农作物保育品质的过程。耕地是农业赖以存在的基本生产资料,对农业具有基础性、保障性、约束性的条件,是粮食和其他种植类农产品生产的命根子。毛泽东农业八字宪法中的土,即耕地。耕地质量对于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耕地质量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甚至影响农产品质量;耕地质量影响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这也是传统农业重视轮作的主要原因;耕地质量影响粮食增产潜力的挖掘,正因此,马克思也把耕地质量作为其级差地租I的基本理论依据。据国家农业部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耕地的占优补劣现象严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和国家的占补平衡政策的出台,良田的占用愈演愈烈,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现象普遍存在,往往占用的是高产优质的良田,而补的却是贫瘠的荒地、河滩、滩涂、甚至山地。耕地长期高强度利用致使土质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以山东省为例,据监测全省耕地有机质含量每公斤13.4克,发达国家为40克。全省1300万亩设施菜地中,有20%发生次生盐渍化、30%发生土传病害。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在威胁着耕地质量。同样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化学农药年使用量约18万吨,农药利用率不到30%,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重金属污染严重,据抽样检测,样本中有汞积累的占37.9%,有镉积累的占25.4%,其他元素超标的占4.3%。提升耕地质量:1、要用好中央有关中低产田改造政策,因地制宜制定好各地中低产田改造具体实施政策。要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均衡土壤养分、土壤质量修复,多管齐下,多手并用。假设我们每年改造10%的中、低产田,仅此每年即可增产50多亿斤粮食,实现年增产6%;2、加快强化培训示范,强力推行化肥农药的科学合理精准使用;3、通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大力度重视环境保护;4、土地占用上切实统筹规划,放眼全局,加大措施保护优质粮田。政府应考虑大力提倡、规划引导、适当强制城建和工业用地尽量占用薄田岭地;工业用地逐渐集约化,厂房和车间逐渐向空中和地下延伸。同时要重视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5、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节水农业技术研发推介。(四)农业新的增长点之四乡村旅游发力乡村旅游,是指在城市以外的广大乡村地域,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场地、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宅院,以及各地特色餐饮风情等,开展特色观光旅游、绿色休闲旅游、农家乐旅游、观摩体验旅游等的活动。所谓乡村旅游发力,是指乡村旅游在现有资源条件基础上,集聚资源能量,整体布点操持,加快燃爆发力,一举形成气候。乡村旅游属新生事物,是农业中具有功能性、拓展性、前瞻性的产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对休闲消费的重视,乡村游已开始成为旅游的新热点。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业高度重视。2014年8月22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意见》中专门强调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对于联合与协调城乡,促进城乡资源的融合整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于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繁荣农村经济,提高、扶持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体验乡村记忆,传播乡村民俗与乡村特色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研究显示,十二五末,乡村旅游将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我国乡村旅游业基础好,发展快,潜力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山东就率先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如威海远遥的农家乐,曾接待过不少外国游客。四川成都郊区的郫县有个农科村,2400亩地,2332人,乡村旅游业使该村建起了三个五星级宾馆,2009年旅游收入8.85亿,2010年的一个投资说明会签约218.9亿元,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近5万元。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在这里现场演出。该村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公园。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1、需要我们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切实整合资源,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动员发动,把乡村旅游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齐抓大抓,抓紧抓好;2、要做好规划布局,设计要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渔村建设相结合,要突出当地特色,突出乡村文化,突出市场需求。如依据各地不同资源,可搞大田、果园、大棚采摘观光的绿色旅游,可搞海边、湖边、河边的赶海、拾贝、垂钓、戏水的蓝色旅游,可搞革命遗址、纪念地参观、凭吊的红色旅游,可搞废旧矿山、工厂观揽的黑色旅游、黄色旅游等。3、要重视选点突破,抓出亮点,抓出典型,以点带面,发力全局;4、要搞好营销策划,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其市场如何开发,营利点如何打造,往往营销策划是关键;并重视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抱团营销拓市场。5、媒体配合,广造舆论,形成氛围;6、要注意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7、要防止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要防止借旅游之名圈占耕地,将农地非农化,也要防止不计成本,蛮干乱上。四、打造农业新增长点的路径(一)思解放想,更新观念。一是深刻领会和把握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方针,自觉增强我们作为粮食主产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二是深刻领会和把握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战略部署,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我省农业新增长点快速发育。三是深刻领会和把握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规模经营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深刻领会和把握关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以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顶层设计,规划先行。一是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特色突出、类型多样、切合实际的行业发展和产品发展目标,避免把规划做成脱离现实的空中阁楼。二是坚持高标准规划。以国际视野,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去规划,突出先进性和前瞻性。三是立足省情分类规划。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区划特征以及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布局现状,按照主体功能区模式科学规划,确立不同农业新增长点主功能区和次功能区,在优势区域培育优势产业。四是全面规划、协调发展。把培育农业新增长点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注意与其他专业规划相衔接、相融合,共同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三)整合资源,聚力突破。一是整合公共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办关键的事;以政府购买服务、公开竞争为手段推进资金整合,逐步推行农业建设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公共服务项目向有资格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购买,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涉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性。二是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坚持协作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重点建设农业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农业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形成上下贯通联网、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三是整合行政资源。各部门要主动配合,共同研究制定资源整合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研究确定项目、资源布局、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等,各司其职、各计其功,形成合力。四是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积极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和推广基本农田整理、复垦和耕地质量监管保护信息化技术与装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农业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作业机具及装备。(四)科技创新,实现跨越。一是切实保证农业科研投入水平。逐步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应当高于、至少不能低于整个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农业科技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应当每年有所提高。二是科学布局农业科研机构资源。统筹全省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理顺省农科院和地方农科院的体制关系。在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形成以项目为纽带和平台的科研共同体。在巩固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的运行机制模式,提倡县办县管,打破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技推广机构设置体制,以县域范围内功能区、产业区、经济区为单位进行设置。三是重视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兴农业产业研究。启动种质资源保护工程,设立省级重大专项,对全省农业种质资源分行业、分品种调查摸底和分析评价,以此为基础加强全省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以省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为依托,建立农作物、林木、水产、畜禽保护场所以及省级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四是积极推进农作物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加大良种产业化工程实施力度,在投入上有大的突破,尽快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的实用品种。五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及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大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力度。鼓励科研单位兴办企业,实现科研推广单位中行政管理岗位、后勤服务岗位与科研推广专业技术岗位分设。鼓励和引导农业专业大学生到农业一线,充实农技推广队伍。(五)培训农民,提升素养。一是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科目,根据对三农投入增长情况和国民教育投入增长情况,同比例增加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二是逐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义务化。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职教体系,把就业教育延伸到初中,强化农村学生就业观念,推行农村职业教育义务化,不断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形成中小学义务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相通相连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培训阵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农民教育培训阵地的新格局。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把他们建设成为培养使用农村人才的重要基地。(六)体制创新,激发活力。一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农村承包土地的三权分离,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推进集约经营。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加快组织创新。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鼓励发展联户经营、大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三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各地实际,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让农民自主选择他们满意的经营形式,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四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落实农民承包地长久不变政策,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管理,加快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让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流转。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缓解农村贷款难。积极推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七)出台政策,完善机制。一是制订出台有关规划指导的政策,把农业新增长点的培育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议程,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聚合作用。二是制订出台有关的财税支持政策,相关的财政专项和支持项目要向农业新增长点的重点领域和经营主体倾斜。三是依据新增长点培育发展的具体情况,研究相适应的具体税收优惠支持政策。在所得税、营业税、出口退税等方面研究制定具体的优惠支持规定,四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合理划分风险、确保合理收益,最大限度地吸引金融支持,有条件的,要纳入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