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以传统文化之道 释现代建筑艺术
|
摘要:李建国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应强调与人的行为活动及周围环境特点有机结合。 以传统文化之道释现代建筑艺术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无声的音乐,它以雄浑庄严之姿、凝重深邃之魂不断透射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传达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社会时代精神的印记。建筑作为种种艺术的综合产物,它通过外形、内部空间以及整体与时间、空间的融合进行充分的艺术表达。外部造型的表达方式是建筑外在形式、建筑构图、造型和尺度、建筑符号、造型元素、构件与细部、材料以及色彩的运用;内部空间则需要根据空间构成法则对现代建筑的构造进行组织和空间布置;而建筑与周围环境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融合则是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相协调的表现。 中国建筑的发展,既有其统一性,又有其多样性。在世界诸多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历史最悠久、特点最显著,而又延续至今、连绵不断。但它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又有着多样化的建筑风格。风格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 道法自然。自然即是道,天人合一即是道。2600年前,道教的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成为道德的教义。中国江苏如东道教协会理事李建国先生对中国道文化已追随研究10年有余。他表示,道文化以清静无为,师法自然为宗旨,强调天人合一,回归自然,而这样的传统文化内涵也一直在建筑艺术创作中渗透着。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被概括为天人合一,并为众多的建筑巨匠所恪守:将天地万物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人三才之道合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诸如:在建筑选址方面,要考虑到周围的地理地貌、当地的水土质量以及天文气象等因素,正所谓相形取胜乡土尝水辨方正位。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在单体建筑中,很早就有墙体不承重、墙倒屋不塌的木架整体结构;在单体建筑之间,以及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又有廊柱结构将它们连接为一个整体…… 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念,是传统道教文化的哲学内涵,也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经过师徒相传、世代相袭,他们对于传统道教文化的这一基本精神大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与施工中加以灵活地运用。这也成为现代建筑艺术创作的普遍法则和重要依据。 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他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要以自然为师,要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即所谓自然无为。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在建筑方面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在建筑方位上,中国建筑所崇尚的最好方位,就是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来夏季南来的凉风,向阳则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 当然,这种十全十美的风水宝地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时候,为了逢凶化吉,就必须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以达到整体景观的完整协调。有时,人们会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 李建国认为,这是消极的办法。积极的办法应该通过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塔、水上建桥或水中建墩等方式来造景,修补风景缺陷。在现代建筑艺术中,园林景观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来自天然之理的天然之趣,讲究虽属人工建造而又宛自天成的天然图画。 趋吉和谐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的灵魂是崇尚和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吕氏春秋有始》);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淮南子泰族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淮南子汜论训》)。中国文化以和谐为美。所谓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中国建筑非常讲究天人之和,即人与其周围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住宅的台基高矮以及室内空间大小方面,主张以高矮大小适当为宜,不主张盲目追高求大。所谓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重己》)。在室内采光方面,也强调明暗适宜。在室内通风方面,中国建筑格外重视门窗即所谓气口方位的朝向及尺寸大小。建筑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是空透一些或者封闭一些,两者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要根据和谐设计意图而定。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一定空间环境的序列布置,还应对人流的导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李建国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应强调与人的行为活动及周围环境特点有机结合。总之,房屋建筑要以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无害为准则,要使人的身心都感觉到舒适为宜。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