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园林的语汇不同,日本园林使用了他们自己的园林语汇,例如,筑山与野筋、池泷与遣水、中岛与出岛、飞石与步石、石灯笼与五行塔、生垣与死垣、茶室与腰挂、蹲踞与洗手钵、雪隐与尘穴、三尊石与九山八海石等。如果对这些具有相同汉字却有不同意义的语汇不了解,就很难理解日本园林的本质。日本园林的小品很多,有石制的,有木制的,有铁制的,但以石制小品最多。石灯笼、洗手钵、五轮塔、尘穴等是石制品。神社前的相当于中国的牌坊的鸟居是木制的;惊鸟器、水瓢、窗帘等是竹制的;而个别的灯笼是铁制的。这些小品成了日本园林中的特征物件。当其他国家在模仿日本园林时,首先仿制这些园林小品。
一、石灯笼石灯笼本来不是日本人发明的,而且,今天的石灯笼和以前的石灯笼也是不同的。石灯笼的别名有许多,如灯楼、灯笼、夜灯炉、灯吕、石灯、灯龛、夜灯、灯明、石灯炉、石灯楼、石龛灯等。依据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石灯笼、木灯笼和金属灯笼等。作为灯具的石灯笼常与灯笼混用。今天所用的石灯笼之名最早出现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庆长九年(1604年)在京都丰国神社里所刻的文字记载,故它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沿用的名称。其后在庆长十三年(1608年)的宇佐神宫里有石灯笼的记载。庆长十八年(1613年),在宇佐神宫里又见石灯楼之名。今天所用的石灯笼是指用石材制作的供照明兼作观景之用的灯笼。灯笼按其用途可分成献灯笼和庭灯笼。前者较早,一般用于神佛之前,作为供灯用,后者用于庭园之中,作为茶道礼仪和园林的小品。石灯笼最早雏形是中国国供佛时点的灯,也就是供灯的形式。这种形式经朝鲜传入日本,其例子如平等院凤凰堂佛前的供灯。它表明立式光明的意思。在中国的山西省太原的龙子寺址中的摩崖佛前有唐以前的高大灯笼,它是中国最古的例子。在朝鲜的新罗遗迹中有多处石灯笼。庆南庆州的佛国寺、浮石寺、法住寺、华严寺中均有见之。与现在日本的石灯笼不同的是,它们结构较厚。随着佛教在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传入日本以后,石灯笼的技术也传入日本。
一般认为,灯笼传入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1-794年)。当时的石灯笼多用凝灰岩制作,故它的质地较软而没有流传至今。日本可见的最早的灯笼是奈良东大寺佛前的金属灯笼。石质灯笼最早的当属奈良时代的当麻寺。在奈良时代后期的兴福寺五重塔和中金堂前中央部也有石灯笼的基础残存。这说明最早的灯笼是作为佛前的供灯而使用的,而且仅限于室内照明。平安时代(794-1192年),石灯笼作为佛前的净土式园林要素之一置于庭园之中。如平等院阿弥陀堂前、净溜璃寺三重塔和阿弥阳堂前都有这种例子。到了平安后期,作为佛教专用之物的灯笼也进入了神社,如春日大社若宫神社的石灯笼。这说明石灯笼在平安时代就已入园,只不过它的佛教意义更盛。到了后期被神社所借用。镰仓时代(1192-1333年),近畿地方寺院和神社之内的石灯笼已经很普遍了。而且把古代在室内的献灯笼也移到室外的庭园之中,作为庭园的照明和点缀。许多的新建寺院和神社也以有这些古代的献灯笼而显示自身寺院和神社历史的源远流长。这说明镰仓时代在寺院和神社内不仅普及石灯笼,而且开始了由石灯笼由供灯变为园灯的做法。室町时代(1393-1573年),大量的原来在寺院佛前的献灯笼陆续被移到了神社建筑之前。但是,这种石灯笼由寺院走向神社的普及行动,最终因为石灯笼易引起建筑火灾,而被寺院和神社所废止。建筑与石灯笼的结合到了它的尾声,但是,园林与石灯笼的结合却得到长足的发展。把室内供灯变成室外园灯的做法不仅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而且渐渐取得大众的认同。特别是中室町末期茶道创立之时,它被茶人发现,用以夜间在曲折的道路上作为行进过程中的照明,从而成为茶庭中必不可少的小品。于是,被神社和佛堂废弃的灯笼堂而皇之地在茶庭中站立。桃山时代(1573-1603年),茶道盛行,茶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一大批的茶道大师陆续涌现,而且一大批的茶庭陆续涌现。千利休(1522-1591年,桃山时代茶道和茶庭大师)、古田织部(1544-1615年,桃山时代战将和造园家)皆以造茶庭闻名于世。根据历代茶道和茶庭大师的一步步更新创作,石灯笼的装饰意义与它的实用意义一样重要。茶道的六匠大都设计了自己所喜欢的石灯笼造形,如千利休形、织部形、绍鸥形、珠光形。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石灯笼变形最多和最快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形状陆续出现。它不仅在茶庭中大量应用,而且在其他形式的园林中也被大量地引用。特别是在小庭园中,它更是一个标志性的代表物。石灯笼的形式根据来源分有三种,一是从古寺社中来的,如春日神社形灯笼、平等院形灯笼、太秦形灯笼、般若寺形灯笼、当麻寺形灯笼、六窗庵式灯笼、元兴寺形灯笼、灯明寺形灯笼、导明寺式灯笼、西屋形灯笼、寸松庵式灯笼、劝修寺形灯笼、三日月堂式灯笼、莲花寺式灯笼、法华寺灯笼、东照宫式灯笼、光悦寺形灯笼、永德寺式灯笼、八幡宫式灯笼、观修寺式灯笼、善导寺式灯笼等。二是从形状上分有三角灯笼、水萤灯笼、三光灯笼、舞乐式灯笼、柚木形灯笼、方形灯笼、落雁式灯笼、茅屋式灯笼、松琴式灯笼、宝形灯笼、袖形灯笼、方形无础灯笼、琴柱形灯笼、天下茶屋式灯笼、面影式灯笼、圆形吊灯笼(金属制)等。三是依作者的喜好创造的,如珠光形灯笼、绍欧形灯笼、利休形灯笼、家原式灯笼、重源式灯笼、织部形灯笼、远州形灯笼等。其他还有朝鲜式灯笼、吉野式灯笼、江户式灯笼、自然岩石式灯笼、天正式(金属制)灯笼、庚申式灯笼、雪见灯笼等。石灯笼的构造从下至上依次是:基础、灯柱、中座、火袋、灯顶、宝珠。其中灯柱的两端和宝珠的下部都有莲花雕刻。中座、火袋和灯顶的截面常做成同样边数的多边形,火袋每边是放灯的窗口。
二、洗手钵和蹲踞洗手钵是茶庭中的必备用品。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在茶会之时,茶客在进入茶室之前,在经过茶庭的时候,就必须在洗手钵或蹲踞前先洗手和漱口,以达清净身心的目的。洗手的顺序是从主人开始,依贵贱先后进行。另一方面,洗手钵也是大小便后洗手而用。在小堀远州(1579-1642年,江户时代造园家)以前的茶庭中,曾有村田珠光(室町时代茶道创始人,生卒年不详)的精神本位,千利休(1522-1591年,桃山时代茶道和茶庭大师)的飞石本位,到了小堀远州时代,才开始了以蹲踞为本位的书院风茶庭。他把书院的风格与茶庭的风格结合在一起,以蹲踞为本位创立新的茶庭模式,以示与前朝的不同。洗手钵石组的发展经千利休和古田织部(1544-1615年,桃山时代战将和造园家),到小堀远州趋于成熟。江户时代,在池泉园林中的书院前或茶室前也用它,在茶庭式坪庭中应用就更广泛了。高的洗手钵近一米高,而小的洗手钵只不过20-30厘米高。这种低的洗手钵称为蹲距。通常,园林中的洗手钵是用一个巨石,外形做成各式各样。于是有了各式各样的名称,如菊花形、伊势井口组合形、刻布泉的钱形、宝箧印塔形、盐坛形、伊势岩形、桥桩形、日本扁柏木形、菱形、方柱星字形、难波寺形、梅花形、浮船形、银阁寺形、四面佛雕形、袈裟图案形、方石方口形、枣形、桥形、镰形、斗形、铜壶形、富士山形、灯座形、中国船形、司马温公形、水缸形、球形、水壶形、铁钵形、圆柱星形等形状的洗手钵。作为洗手钵石组,它不仅是一个洗手钵,而是多个景石。一般的构成是,以垫有石基的洗手钵为中心,周围有几个用以打水、洗手和站立的伴石。由围石发展到单个洗手钵,再由单个洗手钵发展到一个蹲踞石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也反映了茶庭的发展由飞石本位走向蹲踞本位的过程。最早的洗手钵只是用自然的卵石围合起来象征山中的泉水。后来茶客们根据石塔的残存构件,从石制品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出了洗手钵。
现存最早的洗手钵是永仁四年(1296年)以净琉璃寺堂前的水池边上的石制洗手钵。在茶道大师千利休时代,他创造了洗手钵石组。不仅有一个洗手钵,而且有一群伴石。当时伴石只有添石和前石。较为复杂一点就是前石作为踏脚石,左边是汤桶石,右边是手烛石。到古田织部时代,后有添石,前有踏石,左有场桶石(也叫心体石),右有手烛石(此时称搁脚石)。在小堀远州时代,添石没有了,但是,汤桶石、手烛石和踏脚石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踏脚石前另有佛石和控石。不管是哪一种组合,在踏脚石与洗手钵之间有一堆小卵石称为疏水石。现在,许多园林中的洗手钵石组的洗手功能已经丧失,更多的是装饰功能。洗手钵或蹲踞依它与其他园林构成要素的关系有许多种的做法和称谓。蹲踞偏向于伴石的另一侧,则称为向钵;蹲踞居于伴石中间,称为中钵;蹲踞处于水流中央,称为流钵;在水流中用一圈小石围成洗手钵的形状,而实际上没有洗手钵称为假流钵。蹲踞处于水流中央,为洗手须渡石板桥而至,称为桥钵,如京都市高台寺庭园中即有。蹲踞在水中央,其侧有汀步石以渡水,称为渡石钵。蹲踞位于水流的岸侧,在岸上有伴石,称为池岸钵。当水池的水位很深时,把洗手钵做成高高的圆柱形以利用洗手,称为桥桩钵。洗手钵或蹲踞置于地势很低的位置,则须做踏步以下达,称为下达钵,洗手钵处于悬崖下面,则称为崖下钵。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