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峡工程10年建设的实践,加深了对长江、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界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要使自然界达到相对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字:三峡工程;建设;实践;自然规律中图分类号:TV-1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自己生存发展的实践中认识了自然,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识,适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条件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实践和认识,作出了自己的抉择,终于在20世纪的90年代付诸实施。长江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规模宏大工程,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对长江和三峡工程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它的理解,才能指导我们更完美地实施这一计划。
本文仅在三峡工程的实践中阐述对长江三峡工程的理解。
1长江及长江流域
1.1长江
横贯中国大陆的长江,它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621m)雪山群的西南侧,源头海拔高程约5400m。长江源远流长,自西蜿蜒东流,泻自高原,穿越深山峡谷、山地丘陵和广袤的平原,流入太平洋,全长近6300km,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也是全球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水量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
长江共有3600余条支流,众多湖泊分布南北,流域面积180万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5。流域位处北纬30°左右,受东亚季风影响,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湿润多雨,与其北部相邻干旱寒冷的黄河流域形成鲜明的对照。长江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mm,年入海水量达9500亿m3。
1.2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人口约4.0亿人,耕地2300万hm2。流域横贯中国的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沿江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中国重要的大城市,更有众多的中小城镇,长江流域历来是中国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区。
长江如同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它遵循自然演变的普遍规律,生态环境在不断演变之中。它对人类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一面,也有频繁洪水给沿江城镇、农田和居民带来深重灾害的一面,其灾害的一面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由于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全流域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暴雨洪水分布很广,长江每年5~10月为汛期,其中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7至9月。长江上游100万km2集水面积上产生的洪水出三峡后,直泻中下游平原;而中下游平原地区主要由于上游排泄的泥沙淤积,以及平原地区人为活动,导致行洪能力不足,洪水位普遍高出两岸地面高程数米,受到洪灾的威胁最为频繁而严重。在已经过去年代中,从有明显水文记载的公元1153年以来,在宜昌的洪峰流量超过80000m3的有8次,其中超过90000m3的有5次,而在1860年和1870年宜昌洪峰曾达到92500m3和105000m3。在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1931、1935、1949和1954以及近期的1998年都发生了严重的全流域性或区域性的大洪水,古老的长江大堤抵挡不住超限的洪水,淹没了大片平原耕地和众多的城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仅以1998年为例,在7月、8月两个月内出现了8次达60000m3的洪峰,60天的洪水水量达2545亿m3,是中游河段全年(平均)水量的56%。在中国政府组织全国军民奋力抗洪救灾的情况下,仍造成了32万hm2耕地被淹,1562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治理长江,防洪减灾已是中国政府刻不容缓的大事。
长江有巨大的落差和极其充沛的水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经几十年的查勘,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约为1.7亿kW,约占全国总量的50%。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获得清洁而廉价的电力是中国能源的一大财富。水力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