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对着特殊的咨询群体与特定的咨询环境,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厘清角色,以发展模式教育、发展模式咨询为目标,提高咨询理论与实践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咨询技巧,将教育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双重角色整合起来。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发展模式咨询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1-0039-02 一、前言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工作都是以心理咨询为核心铺展。作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根据咨询对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自身的角色作好确切的定位,以有效地处理咨询问题,减少咨询及个人的冲突。高校心理咨询的环境与面对的对象有着其特殊性。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员,心理咨询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与其它高校工作者,如辅导员、任课教师、行政管理者产生密切的联系,受到其影响;甚至有些高校由上述的角色兼任心理咨询工作。这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的独立性有着明显的区别。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所产生的问题性质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身心变化剧烈,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差距,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并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除了心理障碍疾病、情绪问题咨询外,学生群体的个人心理发展咨询也占着相当大的比例,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认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找寻合适自我的人生发展方向等。因此,实际上环境与对象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承担着教育者与心理咨询者双重角色。对角色的偏差把握可能会导致角色的冲突,无法准确为自我定位,开展工作,甚至有不少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感到强烈的挫败感,引发自身的心理问题。 二、角色冲突的表现 1.工作原则 作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与要求,保密性是首要的,是影响咨询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在高校中,来访者与咨询工作者都较难从所在环境影响中抽离出来。例如,产生强烈的宿舍矛盾或纠纷时,为免造成负面影响或预防危机的出现。咨询工作者可能会接触来访者的同学、室友甚至老师,侧面了解与掌握来访者的情况,也可能通过来访者相关的人员进行干预工作。从学生管理的工作要求而言,咨询工作者需要与其它学生管理工作者交换信息,协调工作,或就有关现象问题向上级部门汇报。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咨询保密原则,成为来访者求助及形成良好咨询关系的阻碍,影响咨询效果。2.咨询的价值观立场一般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求咨询者价值中立,即对来访者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对来访者的想法、价值观表示理解、尊重、接纳,不对来访者个人及其观念言行做出是非好坏的价值评判,不把外在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对方。咨询者的价值中立态度和立场能使来访者感受到充分的尊重,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守则、规章、制度等同于一系列的价值标准,加上由于教育者的身份所携带的教育价值导向,咨询工作者在实际咨询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将学校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保持价值中立,达不到良好的咨询效果,甚至引发来访者的心理抗拒,使得咨询关系破裂。3.咨询达到的目标大多数专业的心理咨询者都清楚,咨询过程中是避免给来访者具体建议的。这除了是价值中立的体现外,更重要的是避免阻碍来访者自我探讨的过程。除了解决来访者目前面对的心理问题外,在咨询过程中帮助来访者发掘自我心理资源,提高来访者自我帮助、自我应对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来访者的成长,真正地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价值观的形成、学业情感就业等问题中会遇到种种矛盾与困惑,这些往往是心理问题的根源。相当多的来访者在面对这些以往从未遇过的种种问题前感到手足无措、内心不安,迫切地想要得到建议与指导,甚至把对具体方法的渴求作为衡量咨询效果的标尺。心理咨询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会就来访者的要求给出具体建议,或者坚持避免建议而陷入无法解决问题的困境。 三、视角定位的探讨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心理咨询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技能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自我调节、自我提升与成长等。 虽然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有所提高,但具体落实处仍存在不少问题。除了提供相应的支持与保障外,保证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匹配足够的人员是最基础的要求,能减低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提高心理工作效率与效果。另外,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及案例讨论,并寻求心理督导。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兼职心理工作者,更需要加强心理培训与辅导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以输送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开展危机干预、新生适应、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等专题的培训。由于部分非专业化的心理工作者缺乏实践经验,除了通过咨询室值班接触实际个案外,还应当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案例讨论与分享活动,解除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困惑与难题,突破障碍提升咨询能力。同时,加强心理学会、教育学会等专业学术组织的评估与考核,逐步确立国家或行业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和督导制度,规范对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各项管理,实现高校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 2.立足发展模式的心理咨询 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大多存在轻发展咨询重障碍咨询的现象。目前关注的对象多数是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导致从群体到个体对高校心理工作的定位为解决心理障碍,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心理有问题、人格有缺陷的人才会去进行心理咨询。使得涉及到发展性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如心理适应、人际交往、情绪与压力管理、恋爱、职业生涯等受到了限制。(1)学校应建立整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应以发展性为原则,着重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这种教育模式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解决大学生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发展性问题;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 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在发展观的心理教育模式下制订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活动知识宣传、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与自我成长。 (2)发展性咨询 现代心理咨询所提出的助人自助观点本就具有发展性的理念,帮助个体找到自我的力量与价值,引导其运用个人及环境的资源解决困扰,并促进其心理成长。 作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可将教育者与咨询者的角色在发展性原则下进行整合。在优化素质上,把教育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发展。在咨询的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所处的情境及环境的因素,关注个体的自我观点及自我价值,调动当事人自身的积极因素,让他提高分析自我、分析环境、应对困扰的能力,改变相关的认知与态度,并逐渐在改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3.灵活运用咨询技巧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许多经验不足的心理咨询者习惯固守某种咨询理论或者僵硬地运用咨询技巧。这会让咨询分析停留于表面,不利于咨询效果,甚至会增加来访者的困惑、咨询者自身对工作的无力感。 不管是何种咨询理论或咨询方法,在咨询工作中都是一种手段,都应当为了咨询目标而服务的。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当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丰富实践经验,清晰了解各种咨询理论及方法的意义及作用,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准确灵活地运用。 如在实际运用中,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会拘泥于价值中立与指导建议的方式。往往会遇到来访者感觉无所得,咨询者感觉无从下手的循环。实际上,处理发展性的问题时,可适当地给予来访者人生经验建议或方法技巧,引导其从他人的经验或方法中提取适合自我的发展模式。使指导成为学生陷入迷茫的指引与安稳因素,而不是以解决眼前问题的方案为目的。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可将助人自助与发展性教育为原则,将教育者与心理咨询者的双重角色是紧密联系并融合起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实践咨询技能,使心理咨询工作获得更好的成效。参考文献: [1]郝志,申应涛.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9). [2]戚昕,陈国鹏.高校辅导员兼职心理辅导的利弊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 [3]李炯,张艺馨.论高校心理辅导模式的科学定位[J].新课程研究,2008(3). [4]杨芷英.国外高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与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