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管理咨询>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 查询: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

  摘要:随着技术交叉性、融合性的不断增强,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科技活动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2011计划的推出,诸多高校纷纷以此为新契机,进行协同创新实践,推动机制体制改革。本文对协同创新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性研究,并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实践,在协同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36-03

一、引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协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及国外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地方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下,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为目标,通过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力、知识、技术、资本、信息、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形成具有前沿性、开放性、专业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实施高校协同创新就是要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充分释放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三、高校实施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协同创新的重要思想是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的。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是降低和减少研发时间、成本、风险、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获取互补性创新资源、进入技术新领域。而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可以获得企业的经济支持、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因此,参与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共赢、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用他们的经验和实践证明,高校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19世纪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导向、研学协同的研究型大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大学就与政府、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这些一流大学涉足于美国的先进、信息产业,为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科技中心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科学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当前,广东省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转折期,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这些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东科技工作坚持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思路,广泛集聚利用海内外各种创新资源,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环境。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大力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201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也针对高职院校发布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在此背景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加快推动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施工作。深圳企业众多,行业发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到了关键时期,面对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大潮,学校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对接,打造一个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办学活力。近年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需求为导向,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并从中得出启示:协同创新是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最佳形式。

  四、把握协同创新发展新契机,构建具有特色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

  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高校、研究所以及企业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协同创新的关键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高校现有的教学和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局限性。近年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沿海城市区位优势,利用良好的经济及科技发展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学校围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从顶层设计入手,系统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在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

  1.建立协同创新平台

为贯切实施国家2011计划,响应国家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多种新的协同创新模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优良的软硬件条件,结合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通过引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优质资源进驻,成立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深信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产业、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促进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的同时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为学校科技和地方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撑,并加强了学校科技人才服务队伍的建设。

  深信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的主要目的在于依托学校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引进其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研发中心、名师工作室等校外优势资源,与我校的软硬件联合,建立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的协同创新体,形成政校行企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发展机制,以求共同解决产业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以研促教,特色定位,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求实发展,完善科研成果无缝对接地方经济模式,从而实现多赢局面。目前,学校深信协同创新中心已引进两个研究中心(感知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和移动互联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责任制,凝聚了一批多领域、多层次的优秀人才加入开展科学研究,希望借由这个平台汇聚创新型领军人才和科技人才,将他们组织起来,群策群力,为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校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力度不够,专业设置与教学方式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国内一些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纷纷打破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为目标,开展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截至2013年10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与台湾醒吾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台湾亚太创意技术学院、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5所院校签署合作意向书,并互派教师和学生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初步形成了校、院两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引企入校,设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目前学校已与218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设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78家,与10家企业共建校内校企合作基地,将企业的开发、生产的真实环境搬到学校中来。2013年7月,学校与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揭牌,这是全国首家电信运营商与高校合作建设的实践教育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帮助教师提升实践技能,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双方校企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加速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良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打造多元化组织架构

  协同创新过程中牵涉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域、呈松散联接的各种单位和各类人员,因此,远边界、跨边界、无边界的柔性组织成为最适应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首先,要自我打破校内条块分割,实现校内协同。其次,可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制定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筹备成立IT职教集团。IT职教集团是由学校牵头,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参与成立的集团机构,负责重大事务的协商与决策,制订发展规划,充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交叉学科的有机融合,探索创新要素的共享机制,促进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4.完善科研管理机制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不断提高,攻破科技难题不再仅仅依赖某个创新主体单打独斗,需要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作,优势互补,才能取得优质成果。协同创新的顺利推进,急需各创新主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尤其是高校,作为科技人才资源最聚集的创新主体,更要牵头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多学科共存的高校,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科研活动从研究内容本质和科研活动的实际开展均有一定差别,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种类繁多,为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在难易度及成果评价上的差异,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细化了科研活动支持资金的相关管理办法。

  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制定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建立分类明确的成果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学校将纳入评价的科研成果与业绩分为获奖成果类、项目类、基地建设类、学术成果类四大类,每一类根据不同的性质又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级别。从不同层次、不同研究领域等实际情况进行权重,围绕切实可行的评价目标,对体系各个环节进行仔细的运算推理、建立合理的组织联系。

  此外,学校推行科学研究的去功利化,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基础性工资收入,实现科研与谋生的脱钩,同时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改变了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强调成果的质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了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

  5.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要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并突破高校内外部固有的资源分配体制机制壁垒,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才能形成长效机制。例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丰富的科研仪器资源,积极建设科研设备管理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技术、数控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等5种类型的通用仪器设备服务,使设备的使用、服务、管理系统化。同时,学校科研设备管理平台可对外开放,为地方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减轻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五、结语

  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协同是方式,创新是目的,究其根本是机制体制的创新。高校具有先天的人才、知识、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理应发挥牵头作用,深化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加强机制体制创新,从而产生1+1+13的协同效果,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高校作为协同创新体的主体,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中,高校应该不断提升办学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产学研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存在的人才培养创新问题,注重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此外,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鲜明,所以更要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明确地方产业发展的导向,利用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地方行业产业、科研院所等,建立以协同合作求发展、以行业服务求支持的地方型高校,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在区域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2]LEEYS.Technologytransferandtheresearchuniversity:Asearchfortheboundariesof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J].ResearchPolicy,l996,25(6):843-863.

  [3]张力.协同创新意义深远[N].光明日报,2011-05-06.

  [4]许艳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德国模式与中国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3(9):5-9.

  [5]汪佩伟,李帆.当代美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7):113-115.


《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幼小衔接前,稳住!论开展技能竞赛的三个作用
中长跑运动的训练方法探究如何提高职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四联五举”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建设探讨
以中职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为切入点的创新让中职生找回自信,实现“美丽转身”
刍议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顶岗实习的商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关于中职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携国际之手 育旅商人才
构建职教文化软实力 打造南粤职教新形象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引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承先驱之志 耀火炬之光——访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春旭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