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powerofculture)即文化的力量。这个概念是由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学者名和太郎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产业的决定因素,同时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着重探讨了文化与经济产业化的关系,肯定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从文化产业的领域佐证了文化力的作用,但尚未对文化力的定义作严密的界定。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phS.Nye)在评定国家发展实力时,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国家实力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softpower)和硬实力(hardpower)两部分组成的观点。约瑟夫认为不仅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并且从根本上说,软实力的作用应该是大于硬实力。在约瑟夫的范畴中,软实力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机构体制的运行力量,文化力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实力就是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作用。之后,美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众多学者也开始研究文化力。国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文化力就是文化力量的简称,专指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力。
在中国,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则有过关于文化力的最早表述: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这里的文化力量,其含义也就是文化力的含义。我国学者贾春峰将文化力看作是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和鼓舞力。周浩然和李荣启则将经济发展的文化力界定为:在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和蕴涵的,推动经济文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过程的,以人为主体,通过人的活动所显化出来的精神力与物质力的结合力。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宏观上的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言的,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文化的实力和现实水平,又包括它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力的概念提出后,理论界和文化实践领域对它的界定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关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还未确定。争议的焦点不在于是否承认文化力,而在于对力的不同理解。这些分歧的实质就在于对文化概念本身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与实质进行厘清。笔者认为,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力是指文化对于个人及社会产生的力量。从纵向上看,它应该包括了社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及个人文化力等不同层面的含义;个人文化力则是指个人拥有的文化对个人及社会所产生的力量。从横向来看,它既包括传统文化的潜力,包括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软实力的增长,也包括新兴的文化产业所形成的硬实力。
二、文化力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1.文化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关于文化力的构成要素说法也很不一致,如有人认为文化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科技文化力、历史文化力、民族文化力等;也有人认为文化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还有的人认为文化力包括了思想道德规范力、科技创新力、观念创新力、制度革新力、文化传统凝聚力、文化事业辐射力。另外有人认为,文化力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因素,包括教育和科技在内;二是精神力量,包括理想、道德、信仰、价值观、精神等;三是文化网络;四是传统文化。各种研究莫衷一是,需要一个准确的表达。
笔者认为,文化力的构成要素需以文化的构成为基础。文化总的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是以其物质存在的方式(实体性、触摸性、可视性)而表达出的人类作为。精神文化是以精神存在的方式(虚构性、摸不着、看不见)而表达的人类作为。物质文化根因于精神文化而产生,精神文化又籍助物质文化得以表现,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则将无法存在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力,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力和精神文化力两大部分,并且以精神文化力为核心。
2.文化力的功能当今世界关于国家发展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只有通过强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强大,而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力是文化力量的简称,其中既包括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包括它对人类精神的巨大影响力,即人文的力量。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是人类力量的直接体现,作为生产力则是人类力量的外化延伸的间接体现,即人们所说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一般来说,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被称之为硬实力,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则被称之为软实力。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力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现代社会,文化力就是现实的生产力,文化力将成为国家、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力也是个人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高职教育文化力建设的必要性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力建设,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力的建设。文化力是高职教育软实力的核心,是职业发展高度的保证。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文化力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鼓舞力,是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教育的竞争其实是文化的竞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与办学条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软实力的竞争就越来越突显其作用和威力,文化力成为高职院校保持特色发展、长远发展、全面发展的绝对力量。提升文化力,做强软实力,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型。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仍然是高职教育的总目标。高职教育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塑造文化精神为基本内容,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伦理等人文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身、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理解与关怀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形成良好的个性、气质、性格、情趣等精神素质,即培养学生个人文化力。文化力建设对实现高职教育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高职文化力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灵魂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种职业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才是一个职业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或者公民,他必须具备有健全的精神、生存的本领、独立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和创造力;而作为一个职业人,也不仅应具备职业所要求的技术知识和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职业的思想和方法以及职业的态度和情感。这种精神的养成,正是高职文化力建设的根本使命。文化力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一切社会成员的人化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内在品质和人对这些品质的高度自觉;通过文化精神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学会关心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将所学习掌握的科学技术正确应用于社会,是文化力的价值所在。职业教育的灵魂就是在将学生高技能素养置于一个合情合理的引导机制中,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实现其个人和社会的价值。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需要文化的价值引导,这就是文化力的功能。
2.文化力建设为人的职业发展和终生发展提供能力支撑文化素质是职业发展的持久动力。瑞士教育家戈德斯密德经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提出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1)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包括坚韧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2)人际关系技巧(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3)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具有广博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知识组织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4)有效的工作方法(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5)敏锐的、广阔的视野(具备创业者及企业家精神,能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多向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在世界各地寻求发展,开拓事业)。这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但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文化素养才是其根本所在。缺少了文化素养的丰富给养,所谓的能力也只是无本之木。对能力本位的重新审视与把握,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中的一种觉醒,而且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正是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觉醒与回归,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个体得以终生发展的魅力所在。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文化力建设,为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和终生发展提供根本动力与能力支撑。
参考文献:[1]陈文喜.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N].中国联合商报,2014-3-10.
[2]胡琦.高校文化力与浙江区域文化建设[J].教育评论,2013(8).
[3]刘永飘,皮家胜.文化力析解[J].江汉论坛,2013(8).
[4]兰霞萍.以大学核心竞争力为旨归的文化力构建[J].新余学院学报,2013(6).
[5]孙耀庆.大学文化力与文化素质[J].黑龙江史志,2013(6).
[6]张士昌.现代大学文化力的培育与管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
[7]鞠建峰,董长春.高等教育的功能研究以文化力为背景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8]贾春峰.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J].中外企业文化,2009(5).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