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海”的百年辉煌
资料显示,明清时期,无锡即成为江南漕粮集中地和商品粮集散地。至清光绪年间,无锡已有米行100余家,堆栈30余处,仓储容量达200多万石,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随着“米码头”的形成,“布码头”、“茧丝码头”和“银钱码头”也逐渐形成。鸦片战争后,民族工商业在无锡迅速崛起。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商办棉纺企业—业勤纱厂,到20世纪30年代无锡形成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建立民族工商业体系,无锡资本总额在当时位居全国工业城市第三,产业工人总数位居第二,人称“小上海”,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近日,无锡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杨建民告诉记者,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的工业遗产以流经约6公里的运河为轴线,沿河留存着当时六大民族资本集团的众多实体,比如周氏集团的裕昌丝厂,杨氏集团的业勤、广勤棉纺厂,荣氏集团的茂新面粉厂和申新、振新棉纺厂……还有无锡县商会旧址,锡金钱丝商业公所、中国银行旧址纸业公所等一批工商遗存,以及“锡山”、“金鱼”、“双鱼”、“金双鹿”等一批知名商标品牌,由此形成了一条璀璨夺目的工业遗产长廊。
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民族工商业实体改变了身份,有了新的厂名或店名,但在一些“老无锡”的记忆中,至今依然留存着往昔的种种故事。
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是,无锡似乎始终不断孕育着工商业发达的基因。到了上世纪70年代前后,这里的城郊及其周边地区,再一次开风气之先,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众多乡镇企业,并形成了所谓“苏南模式”的发展新貌。而时至今日,无锡仍然以开放的姿态和发达的工商业经济,位列长三角地区的领先地区。这个当年的“小上海”,走过了百年辉煌,并在继续着自己的光荣。
觉醒的《无锡建议》
因为种种原因,尤其是上世纪末企业改制及后来城市快速发展的“冲击”,许多城市的近现代工业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甚至遭到破环,留下了诸多城市记忆的空洞。
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无锡较早就有了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觉醒意识,而且不止局限于对具体某个工业遗产的保护,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对一座城市工业遗产的整体考虑和保护。
无锡博物院副研究员蔡剑鸣说,早在2006年,鉴于城市发展和企业改制转型的实际情况,无锡便着手开展了工业遗产的专题调查,市政府还专门颁发了《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及认定办法》,从四个方面对工业遗产进行界定和把握。比如,确定工业遗产的时限为清末民初民族工商业发展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期间乡镇企业发展这一时间跨度;范围上,划定以工业遗存为主;认定工业遗存,既包括厂房、仓库、码头等不可移动的遗存,也包括设备、商标等可移动物品;再一个是价值界定,规定工业遗产必须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最具特色的工业遗存。
也是在2006年,当年4月18日在无锡举行的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的草案在此诞生,其后,由国家文物局正式颁布了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宪章性意义的首个文件,即所谓《无锡建议》。
“起码,无锡带了个头,做了一个好的先例。”杨建民一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前些日子,刚刚忙完文化遗产日江苏主会场的承办工作。杨建民说,2009年,无锡市通过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地方立法,将工业遗产纳入法制化保护范围。这些年,已经申报公布了48处近代民族工商业史迹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先后两次公布了34处工业遗产为无锡市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从2006年起,无锡每年承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将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工业遗产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是无锡市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特色。“保护第一,合理利用。”杨建民介绍说,工业遗产的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入到城市建设改造中,才能勃发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记忆焕发的生机
“没想到,这里还有1929年引进的纺机呢!”河北邯郸的退休女工梅阿姨,随旅游团来到了位于无锡城中心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看着这些已经成了文物的工业设备,同行的一帮老工人纷纷感慨“长见识了”。讲解员小张告诉记者,博物馆是由原荣家的茂新面粉厂“改建”的,2007年起,作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今年前5个月,已经接待了近4万观众,免费讲解了96场次。“来得最多的,除了学生,就是老年人。”
窗外是静静流淌的古运河,室内近5米高的空间,古朴的青砖,给人一种禁不住怀旧的感觉。这里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蚕丝仓库,如今让无锡市意盛广告有限公司占据了一角。8年前,意盛公司成为首批入驻仓门生活艺术中心的文化创意商家。“看中了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只是因为经营规模的扩大,从当初的3楼搬到了1楼。”公司副总经理丁亦凝告诉记者,客户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坐下来,喝上一杯清茶,就会产生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
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商业氛围,让工业遗产在今天发挥了新的作用。
蚕丝仓库曾是个烫手山芋。作为文保单位,不可拆除,但修缮保护又需要巨资。当民间资本和管理部门共同看到文化产业的商机后,这个蚕丝仓库摇身一变成了“生活艺术中心”。由两幢独立的三层仓库,改造后建成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室内面积6000平方米,具有美术展览、艺术交流、创作、服务四大功能区域,一楼有实验家具、时尚家居、装饰精品展览,二楼是创意设计师工作室,三楼是以绘画、平面设计和公共艺术为主的展示。还有,西餐咖啡、酒吧、私家厨房、艺术书店等,让人们享受多元的时尚文化生活。
站在学前街与解放环路的交界口,看着古运河畔矗立着的高大烟囱和红砖老厂房,人们可以依稀想象民国十年荣家创办的申新第三纺织厂,即后来的“无锡第一棉纺厂”当年的兴盛和辉煌。如今,这里成了无锡的一个高端楼盘,被称为“艺术工业楼盘”。通过对保留下来的遗迹资源进行相应整合,在赋予旧建筑以新生命的同时,构成多功能区域,大大增加了小区的文化品位。
而这样的商业开发,在无锡还有多个例子。尽管许多工业建筑都逃不过被拆除的命运,但无锡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经验证明,如果将工业遗产当作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而非包袱,可以兼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许,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善加利用,工业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不仅并不相悖,还可以因此植入历史文化的元素,给现代生活增光添彩。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