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制造协同现状,提出了基于一线生产型班组的自底向上管理协同策略,研究了基于班组的管理协同体系,指出协同体系应分层次系统构建,详细讨论了各层次的协同内容,对组成管理协同体系的协同层次模型、协同功能模型和协同链模型进行了研究,以A公司的实践说明了基于班组的管理协同体系构建过程。 1 引言 协同是管理的根本目的。协同是协调的一种方式,是最高级别的协作。达到协同的必要条件是:协作体之间拥有共同一致的目标,共同决策、理解,共享知识[1]。对企业而言,管理协同就是为了提高管理功效,更加有效地实现企业系统的目标,这种协同主要通过对各子系统或要素进行协同整合而实现[2]。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管理协同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管理协同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系统要素的优势互补、聚合放大和功能倍增[2]。认为在管理协同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在生产运作管理协同方面,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管理方法和协同模式方面,应用实践相对较少[3]。在协作主体研究上,还局限于同一部门成员的内部,忽略了跨部门间的协作需求[4]。 管理协同要求管理要素要做到相互匹配、业务行为要同步协调、恰到好处,以取得良好的综合管理绩效。在制造企业的不同层面协同内容各有不同,但最核心的是要以主价值链上的业务协同为目标,以确保创造价值的行为、流程与业务运行的质量与绩效,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水平和竞争力。班组作为企业的细胞和创造价值的最小组织单元,成为管理协同的重点实施对象。 2 构建以班组为核心管理协同体系的价值与目标 管理协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必须首先进行系统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如果主价值链不能有效实现协同而仅实现了辅助价值链的协同,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就没有实现最大化。 生产型班组作为制造企业创造价值的最小组织单元与细胞,处在主价值链上,班组是否协同直接影响到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和行为的有效性,成为管理协同应该重点关注的环节,因此,构建以班组为核心的自底向上的企业管理协同体系,将有效解决企业管理协同“落地”和突出主价值链协同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突出以直接创造价值环节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导向。 构建以班组为核心的管理协同体系的目标如下。 (1)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建立员工级协同工作手段,实现员工自身的工作协同。 (2)建立以班组为最小组织单元的协同工作模式与支撑系统,实现员工之间与班组之间的工作协同。 (3)建立以主价值链上生产型班组为协同目标的自底向上的纵、横向高度集成的企业级管理协同体系,构建外围辅助价值链的协同体系。 通过以上协同体系的建立,达到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与质量,实现最小化资源配置与消耗和全面提高企业运行水平与竞争力的目的。如图1所示。 3 协同内容研究 文献[5]将协同的形式分为两类,即拘于形式的协同和非正式的协同,后者的特点是,团队成员间自由交换有结构或非结构化的信息,且团队成员问的行为会受彼此间的影响,这类协同使合作者能相互理解共同的工作并协同[5]。还有学者将企业的协同划分为跨企业的外部协同和企业内部的协同,其中,供应链的协同是跨企业协同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内部的协同是其重要的基础[6、7]。企业内部的协同又分为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个人之间的协同[8]。内部协同按其职能和内容,又可划分为战略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创新协同、采购协同、设计协同、技术协同、营销协同等[9、10]。在这些研究中,对于制造企业创造价值的最小组织单元班组协同的研究则很少。 协同是通过协同工具与手段来实现的,这些工具与手段称为协同载体,它是实现协同的必要条件。基于班组的企业管理协同是一种以班组为核心的综合协同方案,协同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制造企业主价值链的运行绩效,协同的内容不仅仅是生产型班组和员工,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生产型班组和员工创造价值的其它因素和环节。从协同的层次与深度角度,本文将制造企业的管理协同划分成以下内容。 (1)信息的协同 信息协同是指关联者对与协同相关的信息或指令能及时集成或共享,以便具备协同响应的条件。 (2)规则的协同 规则的协同也称为知识的协同,是指在行为发生前通过“5W2H”对行为发生的目的、原因、条件、内容、时间、地点、频率、行为人以及行为的过程与方法、行为量进行预先规定的知识集合,其目的是保证行为的有效性、目的性和与其它关联行为的协同性。规则的协同是行为协同的前提条件。 (3)行为的协同 行为协同主要是指实际生产或业务发生过程中员工个人、员工之间、作业单元之间以及相关业务环节间的协同。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