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除了技能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对此,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校长邓国平的观点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 邓国平的观点代表了不少职教人士的看法。近年来,一批职业院校主动打破以往单一的技能教学模式,注重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备受青睐,体现出极强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职校毕业生,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这也是职校学生就业率高的原因之一。 几年前,当邓国平把新生送到红星基地进行21天的封闭式职业素养集训时,还有学生给媒体打电话告状:我们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吃苦的。无论刮风下雨,每天6点准时训练;所有物品要一条线摆放,连鞋子都要分类。中职生学这些有什么用? 但现在可不是这番场景了:学生们自觉按时起床,打扫内务,宿舍的整洁度不输军营;不着奇装异服,也不留长指甲,言行举止文明有礼;课上,一个班的学生常被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赛,输了的学生争着承担责任。 类似的场景也在潍坊职业学院上演。通过模拟招聘等体验式的主题活动,学生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以往强调多少遍也不被认同的大道理。当集体任务压到团队时,你不得不与同伴亲密合作。合作不是无能,迁就不是软弱,个人英雄主义只会白费力气。这是一名女生在参加完活动后的心灵独白。 接受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潍坊某公司总经理黄玉茗对这批学生赞许有加,称他们责任心强,善于合作,特别热爱工作。在潍坊职院今年的校园招聘会上,200名机电学院的学生明显供不应求,校方不得不对招聘企业打招呼:一家单位别招多了,给人家也留一些,相互照顾一下。 企业更重学生职业精神而非技能早在几年前,潍坊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杜洪香,在企业用工调查中就发现,企业老总心目中好员工的标准是:有责任感、善于团队合作和能迅速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企业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而不是学校最看重的技能。 邓国平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说:日本制造的一些产品质量比中国好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技术水平高,而是他们的技术人员素质更高,能把拧螺丝这样的简单工作做到极致。 正因为如此,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斥资百万,尝试着与北京一家人力资源企业合作,开发职业素养课程。新课堂改变了教师以往高高在上灌输式讲授知识的方式,而是换位思考,与学生进行游戏、互动,启发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潍坊职业学院也用8年探索出一套贯穿学生3年学习时间的教育内容:将狱警和少年犯请到学校现身说法,以真实的案例讲述法治精神的意义;请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大企业老总讲自己的成功故事,为学生们树立职业理想,职校生一样能有一番作为。 杜洪香说:职业素养教育就是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当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了自信心,对就业认知发生了变化,便不再把工作当成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以事业发展的思维来学习与工作。 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难在职业精神教育邓庆宁是广东省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兼任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在这位资深职教人看来,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离不开职业素养教育。 邓庆宁认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难点恰恰在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他说:目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品行;职业院校教师最难做的岗位不是专任教师,而是做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因此,打造职业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双引擎,就成为当前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 这个暑假,邓国平一直在琢磨,如何形成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专业课程中也贯穿素养教育的内容。今年,学校还要送48名教师赴京学习,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素养教育专家,成为育人的第一责任人。邓国平说。 要改变学生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显然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通过教育实践再教育再实践,不断反复,不断碰撞,直到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上烙印。杜洪香认为,职业学校要持之以恒做好职业素养教育,才能打赢这场好习惯与坏习惯之间的拉锯战,当职校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从边缘走到中心,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本文首发于时代光华资讯中心频道,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相关推荐:职业素养管理课程打造军人般执行力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职业素养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