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2可以看出,在试验研究的砂率范围内,较低和较高砂率对应的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总面积均相对较小,而中间某一砂率裂缝总面积最大。
从细观尺度上看[2]:,水泥石和集料的界面并不是一个“面”,而是一个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层”,其厚度为0um-10um。“过渡层”是由于水泥浆体中的水在向集料表面迁移的方向形成水灰比的梯度而产生的。从集料表面向水泥石体系,水灰比逐渐减小,直到达到水泥石本体的水灰比。其他条件相同时,单个集料和浆体界面过渡层厚度随集料表面积的大小而变化,粒径小的集料过渡层厚度小。按照中心质假说,各级中心质和介质之间都存在过渡层,中心质以外所存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变异范围都属于过渡层。混凝土的集料属于大中心质,大中心质对周围介质所产生的吸附、化合、机械咬合、粘结、稠化、强化、晶核作用、晶体取向、晶体连生等一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的效应均称为大中心质效应。效应所能达到的范围称之为“效应圈”。过渡层是效应圈的一部分。有利的中心质效应不仅可改善过渡层的大小和结构,而且能使效应圈中的大介质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大中心质的某些性能;增加有利的效应,减少不利的效应,对改善混凝土的宏观行为能起重要的作用。
在集料用量一定的情况下,砂率较小时,粗集料含量较大,由于集料表面积较大而使过渡层变厚,虽然较厚的过渡层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但这些薄弱环节在较多粗集料所产生的较多且作用较强的大中心质效应圈范围内,其破坏作用由于较大中心质的有利效应而得到抑制,在宏观上表现为塑性收缩裂缝相对较小(见图1)。随着砂率的增大,粗集料减少,粗集料的抑制作用减弱,表现为所测的塑性收缩裂缝面积有增大的趋势。
但当砂率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过渡层”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集料粒径变小,集料的表面积变小,“过渡层”厚度变薄,过渡层薄弱环节相对减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测试的塑性收缩裂缝面积较小。
从测试的4组试验中可以得出,较大裂缝所对应的砂率变化范围大致在36%一43%之间,而这一范围为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较好的最佳砂率范围。
图2表明,随砂率的增大,蒸发速率略有降低。裂缝面积与蒸发速率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但在最大裂缝面积对应的砂率以下,裂缝面积随蒸发速率的减小而增大;在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以上时,裂缝面积随蒸发速率的减小而减小。
砂率较小时的蒸发速率较大,主要原因是:1)集料的总表面积较小,集料所吸附的水分较少;2)蒸发所提供的供水通道较大,水分蒸发较快。砂率较大时情况则相反。
3结语
1)在一定范围内,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面积随砂率的增大而增大,当砂率超过某一临界值后,裂缝随砂率的增大反而减小。这一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范围大致在36%一43%之间。2)其他条件一定时,随砂率的增大,混凝土拌合物水分蒸发速率减小。在最大裂缝对应的砂率下,裂缝面积随蒸发速率的减小而增大;反之,裂缝面积随蒸发速率的减小而减小。
参考文献:
[1]杨长辉,王川,吴芳.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成因及防裂措施研究综述[J].混凝土,2002(5):25-27.
[2]吴中伟,严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 |
| |
原作者:喻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