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的新技术主要包含了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先进的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建筑工程发展中发挥了强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对建筑工程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在设计、施工等许多方面表现得都非常明显。尤其是在项目设计阶段如果选用一项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会大大节约项目投资,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试用目前国内已开始采用的清水混凝土、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和复合土钉墙喷锚支护等技术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是指一次成型、不添加任何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色作为饰面的混凝土。在我国,该技术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但作为一项新技术,它在国内已被越来越多的业主采纳。清水混凝土对材料、模板安装及养护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在整个墙体施工中选用的水泥应为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同一批号,才能保证混凝土表面观感一致,质感自然。在浇注时,必须连续浇筑,掌握好混凝土振捣时间,一般以混凝土表面呈现均匀的水泥浆、不再有显著下沉和大量气泡已上冒时为止。它的施工缝须留设在明缝处,避免因产生施工冷缝而影响混凝土的观感质量。清水混凝土技术对模板的材料及安装工艺要求非常高,如果采用钢制的定型模板,则需要人工对钢模打磨6-8编,方能使用;如果采用木模,则需使用规格为1220×2440mm的覆膜竹胶板进行拼装,此种竹胶板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表面光滑、幅面宽、拼缝少、容易脱模等特性,而且,模板不能采用已使用过的周转模板,必须为全新采购的,为一次性投入。清水混凝土工艺的推广及广泛应用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从施工角度讲,由于模板均为一次性投入,人力、材料等施工成本大大增加,经测算,一般清水混凝土施工成本比普通混凝土增加约为20%-30%左右,但从整体角度考虑,该工艺大大节省了建设项目的后期装饰及使用期间的多次维护粉刷费用,并缩短了工期,从总体上说降低了项目造价,节约了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且清水混凝土的外观朴素自然,天然去雕饰,即环保又节约能源,复合现代新建筑学的理念,综合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具有推广意义。
(二)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的施工技术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是以普通的低碳热轧圆盘条钢材作为原料,通过冷轧、刻痕、轧成二道或三道表面上带有横肋的变形断面钢材,是通过全自动智能化的钢筋焊接网生产线预制点来焊成网状,它是一种取代了人工制作,具有高效、优质的建筑钢筋。在建筑工程中使用该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质量,还具有节约工期和材料的优点,由于焊接网取代了人工加工等多项工序,运到工地后即可投入使用,安装方便快捷,所以不仅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三)复合土钉墙喷锚支护的施工技术复合土钉墙是近年来在土钉墙的基础之上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支护结构。它主要依据具体的工程条件,把土钉墙与深层搅拌桩、钢管土钉或预应力锚杆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复合基坑支护技术。它具有安全可靠、工程造价低、工期短等特点,弥补了一般土钉墙的缺陷。复合土钉墙喷锚支护技术通过注浆、锚杆、钢筋网片等对边坡的主体构成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锚杆施加的预应力使边坡土体可能滑动的部分受到了挤压作用,这样就使被加固土体的内聚力比原有土体的力学指标要高,安全可靠性强。而且该工艺具有施工简单,操作性强的优点。因为复合土钉墙技术好操作,和其它桩基支护等工艺相比,不仅可以缩短大概三分之一的工期,还可以在保证基坑开挖安全的前提下,节省大量的人、材、机成本,减少维修成本,降低工程造价。可以说复合土钉墙喷墨支护技术是一项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一项新技术。
(四)先进管理技术的使用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类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从纷繁芜杂的事务和数据中解脱出来,同时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文档处理、财务核算、成本控制以及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综合运用现代化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的流通和数据的共享,为项目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服务,实现施工的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三、建筑经济新技术是建筑企业控制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建筑工程中新技术具有节约资源能源,低能耗,保护环境,降低制造成本,高的劳动效率和经济收益等特征。新材料、新工艺、新工具、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正是建筑施工企业控制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因此,采用高科技技术,改善建筑工程的施工,是解决资源紧张与产品、产业、消费结构之间矛盾的有效解决方案,也可实现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发展得尚不完备,还需努力提升,才能达到企业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来说,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工作,这要求不仅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要及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水平,达到最佳的效益目的。
参考文献:[1]张先玲。建筑工程技术经济[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加瑄.工程技术经济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