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地产龙头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研发中心经理黄江敏深表赞同:BIM对业主的困惑在于专业不一样,数据整合困难。对我们来说仅仅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建设图是远远不够的,大数据能对接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物业系统、财务数据等,但目前这些数据都属于不同的端口,在不同的软件公司,没有办法在BIM上实现。
作为BIM最重要的一方,房地产业主的困惑还不限于此。黄江敏坦言,万科是传统住宅开发企业,复杂的外形建造不多,所以BIM应用并不多。然而,去年我们集团开始重新对BIM的需求和BIM工具平台进行梳理,在这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实施过程中实施单位千差万别,常规BIM是以设计单位为主导,但我们发现业主拿到模型以后,施工单位在实施阶段模型却用不了,又得在总包单位的主导下,再找单位重新对模型进行深化和梳理。
此外,BIM标准不统一,在实施过程中所有的设计院、总包单位和厂家凡是具备BIM能力的都有自己的标准(国家标准还未正式发布),各自说了算。加之,目前在对BIM的成果认可标准方面,业界也没有达成共识,设计费给多少合适?付给谁?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和细化,也是摆在我们业主面前的难题。
来自五矿建设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褚云宏则袒露了自己作为普通地产开发商对BIM的看法:我们很少有机会做数百亿元的大项目,受资金周转率、IRR(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追赶,我们在项目成本控制上非常严格,还要受时间成本的限制,所以BIM应用只能因项目而异,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他以五矿为例,分析了应用BIM的经验:高大上的项目,如集团内部自己使用的办公楼,建设周期在3年左右的标杆项目,会采取全程BIM策略,这种项目通常关注点不在效益而是荣誉和奖项;短平快的项目,我们也曾尝试过BIM但最后发现都是碎片化的,推不下去,且后来时间也不允许,就放弃了。
褚云宏表示,做BIM的想法很朴素,我们聚焦局部,在时间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应用BIM解决我们不了解的领域的问题,如土方问题、碰撞检查等。
作为商业地产巨头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旅游规划院BIM组长马升东则坦言,万达从第四代文化旅游城才会全面采用BIM技术,且只是有选择性来做。
挑战艰巨 尽管BIM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有诸多优势,但在中国的发展还是面临严峻挑战,首当其冲是高成本投入。
对此,孟凡贵不以为然。其实,BIM真正做好了是可以省钱,以国家会议中心(天津)项目一期为例,总投资约100亿元,建安成本大概在80亿元左右,估算1%的费用是8000万元,而我们做BIM的费用远低于这个价格。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做一个同等大型的项目,仅因图纸设计缺陷而产生的损失何止建安成本的1%。事实上,为图纸缺陷买单的可是业主,设计单位不会赔钱,或者说赔不起。假如用1%的钱来解决2%的事,那业主就赚了,而当没花1%的钱干了1%~2%的事就意味着赚到更多。当然,项目体量不够大另当别论,在合适的体量合适的项目上用BIM是毋庸置疑。
BIM是好东西,但其应用需要有个系统的环境,现在中国还不具备。以网络为例,其应用最关键是基础设施建设,当我们的基站达到一定数量,覆盖面更广网速也就更快了,BIM的应用亦是如此。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嘉明告诉记者。
目前中国BIM应用存在阶梯式差异,设计院是业内含金量最高的,所以容易接受;施工方次之,接受起来慢点;业主方也分专业业主和政府一次性业主,后者就根本不懂什么是BIM,解释起来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蔡嘉明表示,真正推动BIM的应用要疏通产业链的核心四方:业主、设计院、施工方、运营和维护方。BIM需要把各道工序组合起来,中间缺哪个环节都不行。如今建设基本程序是计划经济时的程序,业主是业主,设计是设计,施工是施工,运营和维护是运营和维护,在这样的条件下希望大家一起跑是跑不起来,所以BIM应用需要整个行业所有环节小步快跑,而不能大步快跑。
万年基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尚世睿则告诉记者:BIM牵头方必须是甲方,业主是这个产业链的顶层,不配合的施工方,我们就修改总包合同,招标的时候就将BIM放进去,你愿意投就必须遵守规则。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