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软件介绍>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查询: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提到中国古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或者是苏州的园林、安徽的民居;提到中国现代建筑,你可能马上会想到深圳、上海这几年拔地而起的豪华宾馆、高级写字楼。可是,关于中国近代建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许多人可能对近代建筑这个名词感到陌生中国还有什么……近代建筑?当我告诉你:上海外滩的建筑,就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种典型的代表时,你会恍然大悟不就是那些‘洋楼’吗!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of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简称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and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AlliedArchitects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棗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ingUnionMedicalCollege,简称PUMC)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刷墙铺地材料最基础也最关键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之浅述
漫谈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自然景观家居界刮起暖意融融红色风
室内设计师的发展趋向紫御装饰讲堂浅谈 窗帘与沙发的搭配技巧
办公楼电气设计方案说明谈连锁店装饰装修方法
装修前期的准备工作建筑电气节能技术
九个实用的招数给您夏季装修提个醒北京某仿古办公楼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手绘墙面的小知识特色餐饮空间主题装修设计
室内设计创新之路二设计一定要考虑阳台栏杆和窗台的安全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销售服务
  • 名易软件技术服务

  • 中国近代建筑——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