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1月贸易顺差6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5%。这也是继去年12月大幅收缩98.20亿美元之后再度急剧收缩。不过,这仍难削减顺差压力。“入世”以后,我国的顺差伴随外贸数据节节高升。2001年我国顺差在226万美元,2008年顺差达到最高点,达到2954.6亿美元。2009年出现金融危机顺差有所调整,2010年到11月份是1704亿美元。
“加工贸易在我们整个对外的贸易里面出口占了半壁江山,顺差基本来自加工贸易领域。”蒋耀平表示。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加工贸易的顺差基本上是以进料加工为主,占贸易顺差的96%。2001年后,加工贸易顺差逐年提高,特别是2005年后加工贸易顺差发展较快,到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达到2967.8亿美元,2009年金融危机中,加工贸易顺差仍然保持在2646.4亿美元,2010年到11月已达到2911亿美元。
相比之下,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除了在2007年是顺差外,其他年份均为逆差。2010年,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逆差达到了1207亿美元,起到了扩大进口和促进贸易平衡作用。“中国贸易顺差随着入世和对外开放在逐年增加,从去年开始,我们在调结构、在保持贸易平衡方面和扩大进口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蒋耀平说。尽管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在增加,进料出口增值在逐步提高,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现实不容忽视。
另外,从企业构成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企业顺差。而且这部分顺差从2000年开始到2009年,外资企业占顺差比重从64%提升到84%,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占据顺差的大部分份额。“加工贸易顺差是结构性的,我们对香港、美国、欧盟是顺差,而且顺差比较大;跟日本基本平衡;跟东盟、台湾地区和韩国我们是逆差。”蒋耀平解释。
2.今年机电产品出口更易遇阻 从加工贸易的顺差产业分类来看,顺差部分主要来自于机电产品。商务部数据显示,94%的外贸顺差来自于机电产品,而机电产品中50%来自于电脑。记者了解到,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第一大出口产品,贸易顺差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笔记本电脑。
近10年来,笔记本电脑的出口额变化印证了这一点。2000年,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加工额不到2个亿,到2010年前10个月已经达到了758亿美元。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和出口额不降反升,2008年655亿,2009年是666亿。
“笔记本电脑可以说是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且增量的主要部分是这一块产生的。”蒋耀平说。
从价值链的分布情况看,核心元器件部分的利润率相当高,为50%-80%,代工企业在5%-10%,品牌企业在10%-20%。也就是说,核心零部件的毛利率是最高的,代工企业的毛利率是最低的,品牌获利则居中。
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以出口为导向的产品日益增多,但这种外向型经济中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中国经济越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或出现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对我出口增速产生影响。
3.产业链布局不容乐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中国的升级换代,以更少的资源创造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不久前举办的外贸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如是说。然而,众多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但“中国制造”目前在多数产业中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进行着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活动。
根据隆国强的研究,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仍然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而且多数制造业的附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直在50%上下徘徊。分析认为,来料加工贸易,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等没有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但只有8%的贸易额是由内资企业控制。根据海关数据整理计算,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制造”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从10.2%下降到5.3%,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则从89.8%上升至94.7%。
4.外贸政策十字路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出现贸易顺差,特别是国家将保持贸易平衡作为政策目标后,各部门开始酝酿调整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监管等政策。不过,各部门对加工贸易战略地位认识上尚存分歧,商务部官员认为,部分部门和人士受到“加工贸易不如一般贸易”的思想指导。但任何针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就是,顺差也为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加国民福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顺差实际是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国内生产要素投入之和。“我们在制造的环节就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加工贸易企业大概有12万多家,解决了就业大概4000万人,这也是从我们在解决就业,包括配套产业的获利方面,中国赢得了应该得到的利益。”蒋耀平说。也就是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避免大的波动,在稳定中完善政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外贸政策的主基调。
支持加工贸易政策,仍然是现阶段必然的选择。
以我国在国际分工的现有地位,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决定的,短期内难以逾越,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城镇化以后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这部分人的就业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课题,代工企业无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以对外贸政策比较敏感的纺织业为例,配额限制取消产生的纺织产品出口激增,是贸易顺差直接原因。
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随后,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在1至7月同比分别剧增了86%和9%。整个200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115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7,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总贸易顺差的88.3%。
目前拟议的可持续贸易战略第一目标,是推动国民经济脱离对出口需求的严重依赖,积极拉动内需如刺激消费,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平衡。据商务系统人士介绍,虽然这个目标非常重要,但是传统外贸政策工具,如单边、互惠和多边措施,是否是实现中国经济新平衡的有效手段尚不明确。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