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告别“奇奇怪怪”的建筑,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建筑正当其时。“传承不等于复古,创新不等于媚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的观点代表了一大批从业者的思考。11月9日,中 告别“奇奇怪怪”的建筑,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建筑正当其时。“传承不等于复古,创新不等于媚洋。”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车书剑的观点代表了一大批从业者的思考。 11月9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西安举办。年会以“当代传统建筑的文化寻根和价值提升”为主题,充分反映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建设的新追求,提出了民族建筑学界的新方向。正是在本届学术年会上,车书剑提出,中央领导近期的有关讲话值得反思,“现在的城镇建设是一个没有历史、没有记忆的建设,今后再也不能盲目地搞‘高、大、特、异’建筑,而应树立精品意识,多创作一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 为此,本届学术年会围绕地域传统建筑与文化特色、典型城市的建筑风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在当代的创新运用、民族建筑企业与现代金融市场的结合、绿色环保建筑及文化旅游国际趋势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探讨政府、企业和各级社会组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和谐共存。 作为同期召开的一次换届大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姚兵强调,民族建筑研究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建筑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财富和资源,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我们绝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洋化,必须传承民族建筑的质量基因、规划基因、节能基因和艺术基因。” 在总结四届理事会工作时,姚兵表示,5年来,研究会的学术活动有8个特点:注重一般问题和边缘、高难度课题的研究;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注重少数民族建筑和汉族建筑的研究;注重开展活动和国家大形势相结合,与国家新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相结合;注重城市民族建筑保护与村镇民族建筑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会议研讨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会还通过每年的“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论坛”,对工匠和技师进行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已经连续5年表彰了瓦作、木作、石作、扎作、油漆、彩画在内的50多名中国营造技术名师、30多位中国营造技术传承人物,对长期工作在民族建筑第一线的各类工匠的辛勤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业内引起轰动。 当天选举产生的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李春林则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已经制定了今后5年的发展规划,将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实现我们既定的愿景,开拓更广阔的未来,向世界展示华夏民族建筑的价值。”他认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民族建筑是华夏文明的瑰宝,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表彰长期以来对我国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学术成果、企业、项目及个人,根据民主推荐、自我申报和社会投票,并经专家委员会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研究会对2014年度中国民族建筑事业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同时公布了第七届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评选结果,祝笋撰写的《“荆楚”建筑风格与湖北新农村建设》等12篇论文获得中国民族建筑论文评选的各类奖项。 颇受瞩目的2014年度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则由王仲杰、蒋高宸、潘谷西三位同志摘得。 据记者了解,王仲杰毕生从事古建筑彩画、石雕金属构件、地面砖、木构阻燃的化学保护材料研制工作,他把简略的古建筑彩画修复设计工作细化为调查论证、方案选定、复原图纸、详细做法说明的四位一体彩画复原设计模式,为北京明清时代彩画断代工作兢兢业业奉献60余年,是我国古代彩画断代第一人。 蒋高宸在30多年中,带着对乡土与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眷恋,勤奋耕耘于学术研究之中,以艰辛的跋涉完成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拓展了我国建筑学界对乡土建筑及聚落人居环境的研究。他的学术精神影响和带动了一批云南本土的中青年学者,成为西南地区民居与聚落研究的重要力量。 潘谷西则集建筑历史研究、古建筑保护和设计、风景园林研究及规划设计成果于一身,在宋、明两代建筑工程做法及规范性技术标准研究领域的研究走在学术前沿。由他提出的“以符合文明古国与世界大国的地位”而主张发起的五卷集《中国建筑史》,跨出了我国建筑史研究的历史性一步。他从教一生,潜心教学,探索不辍,以严格、扎实、平等、开明行教而著称,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从事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和保护事业的专业人才。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