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频频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
1.过去一个历史时期,为了克服住房极端短缺的危机,在紧迫的大规模建设中常常重复采用整齐划一的平面。
2.数10年来的职工福利分房体制带来了绝对平均主义,极易导致建设机制单一、市场选择缺乏、住宅设计僵化。
3.我国大量性住宅的面积指标长期由国家掌握,如1980年前后每套建筑面积规定在40-50m2之间,与之相匹配的小厅式五开间住宅便大批出现。住宅商品化后,尽管面积标准已经放宽,如常见的80-90m2档次,也多半是经典模式。
4.我国建材、设备及相关物品水平不高,施工方法落后,也导致我们在住宅设计中求新、求变的做法不能实现。
5.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员为了解决为数众多的居民的居住问题,只能从广大居民的不同需求中抽象出具有普遍合理性的典型模式。显然,这个典型模式越是具备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共性,就越难包容互不相同的个性。
6.一部分开发商有从众、趋同思想,也是经典产生的温床。
凡此种种作用,导致一系列看似普遍适用,实则忽视居民个体差异、面目雷同的住宅方案出现。
三、经典之后的思索--以人为本的思考方略 住宅设计怎样才算以人为本?
设计人员应以谦虚的心态,站在居民的角度了解他们实际的居住需求:
1.家庭结构的多样 不同结构的家庭对于住宅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有别于传统核心家庭的住户骤增,如多代居型家庭,dink型家庭、soho型家庭等。即使就核心家庭而论,个体差异也是不容抹煞的。建筑师们如能将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实态反映到住宅设计中,将有助于跳出经典的局限,营造出富于个性的空间。
2.职业特征的差异 居民的职业特征也应在住宅设计中有所反映。荷兰建筑师韦尔夫曾在鹿特丹的莫楞夫莱特住宅区中推行住户参与设计。有一人家,父亲夜里上班、白天睡觉,于是建筑师在与住户协调后,将主卧室与其他房间隔绝,这样家庭成员白天的活动就不会干扰父亲休息。我们应该为公司经理安排单独的会客室,为教师准备安静的书房,为艺术家们设计个性迥异的工作室,为新兴的soho一族考虑花样繁多的家庭办公空间。
3.生活方式的扩展 现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丰富。交际广泛的业主需要敞亮的客厅与正式的餐厅,平和宁静的家庭则注重保证每位成员的个人空间,观念传统的居民希望卧室都在南面,思想开通的住户喜好贯通的空间……凡此种种,又岂是经年不变的几个经典所能容纳?设计人员正可依据这些不同的要求,创造不俗的空间。
四、走出经典--居民参与的开放设计 既然住宅设计源自居民生活而非相反,那么对于建筑师而言,住宅设计的方法也应当逐步走向开放:设计过程可以是有广大居民参与的交互式过程;设计目标应是根据住户需要安排的弹性空间。
居民参与的设计过程有多种模式,它们所对应的设计目标也有不同层次。
1.全过程参与 典型实例如日本建筑师中筋修及其设计集体的都住创集合住宅系列。该系列10余栋住宅都是由希望共同生活的人们自愿组合的合作住宅,从购买土地到建造完工,都是住户们在建筑师的带领下参与完成。由于广大住户的始终参与,他们对于住宅的各种要求都能通过建筑师尽量反映到设计中。以都住创9号森之宫为例,七户人家排列在7层中,但各户布局均不相同。与都住创系列类似的大阪deneb住宅是hexa设计组的作品。他们依据每户居民的不同要求,在相同的结构框架内设计出各异的户型平面。无疑,住户全过程参与是参与设计的理想模式,最利于创出独具个性的居住空间。虽然因国家制度与土地政策的不同,合作住宅的方式在我国难以照搬,但住户参与、集思广益的做法对于我们走出经典的努力会有所启迪。
2.两段式参与 与都住创的实践相比,荷兰建筑师哈布瑞肯的支撑体理论与sar设计体系更贴近我国的实际。sar体系将住宅分为支撑体与填充体。以前述韦尔夫的莫楞夫莱特住宅区为例,住宅的支撑体统一建造,户内填充体则由住户参与设计。在国内,两段式参与在80年代后期已有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无锡支撑体住宅的实践。它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居民参与模式。
3.菜单选择 在居民参与能力不高,或参与对象暂难明确的情况下,可由专业人员提供若干套型方案,编成菜单以供选择。根据国外参与设计的经验,只要居民选择的结果受到尊重,同样能保证他们的有效参与。近年来国内菜单式住宅方兴未艾,实例如西安绿色山水小区F型住宅。
居民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是住宅创新之源。在住宅设计中引入居民参与,就是为了让这些需要能直接反映于设计实践。相信随着居民参与能力的提高及参与程度的深入,我们走出经典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在经典之中徘徊良久之后,亿万中国人民的住宅将会步入个性化的明天。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