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60年代,在险峻的太行山上修建一项水利工程谈何容易。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00千克粮食、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面对重重困难,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山河的豪情壮志,于1960年2月开工修建红旗渠。在修建过程中,没有住的地方,修渠的民工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真是地为席来天为盖,修渠十年,整个工地上没有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没有工具,民工们就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工地,用双手和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这项大工程;没有石灰,就全县广招烧制石灰的能手,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烧灰法,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没有炸药,就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办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没有水泥,就办起了水泥厂,自给自足。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工地还先后办起了机械厂、荆编厂、车辆修配厂等,逐步解决了资物资的短缺问题。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提及红旗渠,不能不说的还有青年洞。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
10年奋战孕育红旗渠精神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10年奋战,红旗渠于1965年4月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3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
在修建过程中,共斩断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建造了21408座建筑物;挖砌了1515.87万立方米土,相当于修建一条宽2米、高3米的土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疆的哈尔滨。
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8.6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5.98万元,林县县、社、队三级自筹投资5839.66万元。并通过修渠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工程师、技术员、石匠、铁匠等能工巧匠。
在修渠10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更为宝贵的是,红旗渠的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9月,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至今,这种精神依然在鼓舞着人们,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