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ending Club商业模式在中国或“水土不服”
|
LendingClub即将上市,这给全球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毕竟,即使在金融高度发达的美国,它也是第一家上市的P2P企业。但是,笔者的观点很明确,中国很难产生一家LendingClub那种商业模式的公司——并不是完全不看好P2P行业,而是认为中国的P2P行业注定有不同的路径。 利率反映风险和信用金融行业究其实是一个经营风险与信用的行业,风险越高,对价的利率越高;信用越高,对应的成本越低,对价的利率也越低——逻辑上极为简单,执行起来却极为困难。最大的理由就是,信息不对称,你很难识别贷款者完整的信息,也就是信用评分。对于贷款者来说,贷款利率=息差+存款利率=(运营成本+利润)+存款利率=(风险溢价+刚性成本)+利润+存款利率。因为存款利率有一定的刚性,因此,贷款利率主要取决于其风险溢价和刚性成本两项。从运营成本上看,LendingClub这种在线为主的模式,可以大幅节约房租、营销成本,因此,有点像电商,这一点对于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类似的。据称,传统信贷的经营成本大约为5-7%,而LendingClub约为2%。从风险溢价来说,主要取决于用户信用评估,这一点正是中美存在巨大差异的地方。美国有中央集中的、非常完整的信用评级体系。比如,LendingClub采用的就是FICO信用评分,FICO是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美国三大信用局都用其数据。其中包含个人的信用卡数据、收入等数据,最新还包括了社交类数据等。在这方面,中国央行的覆盖人数还大大不足,征信体系、指标也相当不足。比如,你根本难以知晓很多个人到底有多少财富,因为缺少财产登记制度;你也难以知道一个人的各种缴费记录,因为,有太多的数据还没有集中到一套信用体系当中……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国确实在着力解决,但是,这绝非三年两年可以做起来的。这种起点的不同,给中国P2P行业树立了很高的壁垒,而且这也是一种灰色地带,让太多P2P公司从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各种P2P跑路事件无疑又会严重影响其发展,损害行业的整体健康。市场结构的生态差异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实中美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两个国家的市场结构大不相同。比如,在中国,阿里巴巴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有太多中小商家,大家争先恐后在上面开店,同时,传统零售业互联网程度和能力都非常低,市场高度离散导致其对阿里毫无竞争力;而在美国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沃尔玛、家得宝等传统公司极为强大,其互联网技术能力也足以一战。因此,eBay主要还是C2C的二手交易起家,不足以做成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平台。如果说这个例子还不够典型的话,我们可以看门户网站,在美国仅有一个Yahoo是靠门户网站起家的,而中国有四大门户,还有一个凤凰网、若干小的门户网站,为什么?因为在美国六大媒体集团几乎垄断了主要新闻的生产,门户网站的资讯获取成本很高,且竞争力未必高于其中一家媒体集团;而在中国,媒体生态高度分散,各大门户网站就可以以近乎免费的方式获取信息--如果这家平面媒体不给,还有其它雷同的竞品替代。这种结构化的不同,会导致整个生态巨大的差异。具体到金融行业来说,美国的银行业业态极为丰富,上万家银行分别面向不同的市场,有按区域的,有按行业的,也有按风险类别的……但是在中国,实际上,各个银行都是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存在很大的隐性担保,也存在客户结构的雷同性。这会导致一系列的差异,比如,在企业贷款市场,就算是民生这样号称以做中小企业起家的银行,主要也还是服务于大中型企业,所谓的中小企业,其实规模都并不算小。所以,这种市场格局下,优质企业客户基本被抢购一空,真正优质而难以贷到款的企业,其实并不是很高,主要依赖的是民间借贷、互保等模式。再如,在个人贷款市场,中国大多数人的贷款来自于住房、汽车等优质贷款,这些贷款对于大银行来说,也是优质贷款,很少会对外转让。而学生贷款、购物分期贷款等相对来说的次级贷款,市场空间要小得多。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市场结构与美国大大不同,按照美国的玩法,很难在中国获得成功。结语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的P2P市场没有前途,互联网方式如果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的话,终究代表了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而是说必须要有符合中国的玩法。比如,中国的银行反倒可能走在P2P的前列,借助现有的平台和数据其优势更为明显;或者,阿里、腾讯这种公司,手里有大量的交易数据、社交数据,反倒可能比LendingClub模式有更高的起点。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