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研发管理,我讲的是更宏观一点的问题。更多偏重于管理的意识。管理的观念和思维方法,而不是讲具体的技术。对企业上层的管理者,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思维方式和思维眼界。也就是说,对于企业领导来说更多的是,不怕不懂什么,就怕不懂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而不是自己会做什么事情。。当你知道某些事情非常重要的时候,你可以安排别人来做这些事情。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
两大问题:1、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什么?2、企业宏观角度的技术创新企业要不要创新、企业为什么要创新,企业怎么样才能创新、而不是怎么有效地组织。知识经济最关注的是什么?不同经济阶段企业关注的内容不同。中国经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经济,是各种经济的组合体。既有农业经济,又有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以及现在的知识经济。
工业经济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降低产品的价格,最关注的是价格。发展后期就开始关注质量
服务经济、知识经济
价格、质量并不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性需求,自己需要的东西独一无二。在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汽车的内部、外部各部分,一周后你所定购的汽车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这个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在日本,很早就曾经生产出几千辆山地车,每辆车都不一样,满足个人的喜好。这种需求已经产生,但是这种需求与工业生产的规律是想违背的。工业生产中,只有生产的批量大,价格才能够降低,质量才能保证。而为个性化的需求,怎么样才能根据每个人的需要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大家注意到,家世界可以把装修房子所需的所有材料产业化,在美国,可以把造房子的材料都产业化,自己只需搭积木就可造房子。则是一种改进,但是仍然没有完全实现个性化需要,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手工业操作,包括凯迈咨询。医生同样也做不到,针对病人不同情况安排不同解决方法,这是我们现在需求和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不可回避。
企业怎么办,则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问题。同时,个性化需求还表现在对于服务时间上的要求。想到了某种服务就想立即得到这种服务。最近同国内几家服务非常好的企业打交道,结果发现速度太慢,原因是管理太严格,缺乏灵活性。这种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常见的问题就是单个服务都无可挑剔,但是如果购买整套服务就容易出现问题,内部协调上有很多矛盾和困难,企业可能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个性化需求和及时服务的问题。
网络经济,或者说感觉经济、虚拟经济,这类企业的矛盾,就是怎么使员工特别是高技术员工能够非常快乐的在企业里工作。怎么样才能稳住员工--这是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企业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宣称用人员流动率来吸引更好人才,这种做法使企业留下来的是一些差不多的人才,而绝对不是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企业的战略问题。过去的战略更多是企业的外部问题,而现在更多是企业内部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使员工在企业这样一个舞台中成就一番事业。
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发展到现在的经济,企业关注的重点发生了变化,最先是价格,然后是质量,而现在是时间,看企业的应变速度怎么样。现在时间已经变得比资本、价格、质量更为重要。很多企业不缺点子,但是几年时间过去了,也没有把想法变成现实。把想法尽快变为现实才是企业重要的事情。"醒得早,起得晚"时间一长,企业必将失败。再往前走,企业将关注信誉。市场经济越发展,信誉越值钱,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信誉问题非常关注。
比如三株集团,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号称销售要搞几百亿的公司,现在只剩下2、3亿元。所以信誉将得到逐步的重视。因为一个企业积累信誉、形成信誉很难,做20件事情可能只会给信誉增加一点点,但是做一件坏事情,给企业信誉造成的损失可能就无法挽回。所以就要提高企业信誉。
但是要做好价格、质量、时间和信誉之间的权衡,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创新,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要提高价格问题、质量问题、时间问题,企业必须要改变现有的管理办法,组织结构的设计上不仅仅要设计几个层次,而且要设计怎么样能够及时从外界得到信息,并且能把信息迅速反馈到决策层去。决策后及时传达到最下面去。
比如和国内几个企业接触,从上层了解的情况看,感受非常好,但是与下层接触后发现底层人意见很大。他们的意见也没法传达到上面去,企业内部等级非常森严,管理层次较多。底层公司经理竟然不知道总公司副总的名字,中间相隔有二十几级。所以他们不关心最上层的领导是谁。他们的意见无法传达到上层去,所以上层决策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都会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需要创新,创新包括组织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种资本的整合。过去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非常重视劳动力资本,但是在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并不稀缺,所以劳动力资源现在并非是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到了工业经济时代,除了有劳动力资本外,要有技术资本,再往前走,到了服务经济时代,除了技术资本以外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知识资本主要体现在人才上,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学习机制上。现在企业和过去有很大区别。过去制造一个百万富翁需要很长时间,而现在一年就完全可以。美国的硅谷、华尔街就有这样的例子。最好的人才周薪可以达到10万美金,所以人变得很重要。人的问题、知识的问题使得企业变得不是很稳定。
水桶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尽管是由很多种因素起作用的,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关键要素不一样,到了现在,真正决定经济发展的是知识。所以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仅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不注重管理制度的创新,反而导致自己的技术创新得不到发展,这样的问题在许多企业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但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往往比纯技术的创新更有效,而且这种创新为组织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
前面讲到,知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而企业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隐形知识和显形知识。隐形知识是渗透在企业制度和文化中的,是企业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得到的知识。不是从书本上所能够学到的。它是独特的,难以模仿的,也是无法购买的。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如何共享并利用这种隐形知识,就有赖于组织的学习。
要利用企业内部的个人所掌握的隐形知识,首先要做的是知识的社会化,即将个人知识和社会共有的知识进行共享。接下来是知识的外在化,即对这种知识进行整合,把它变成一种显形的知识,并通过规章制度等书面的形式来使它深入到企业的内部。最后使它内在化,即把这种提升之后的知识又变成企业的隐形知识。个人学习到组织学习之间的连接就是个人知识的组织共享。
企业的目标是发展,而促进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有以下几条:一是对外的反应速度,二是企业的创新,即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另外还有企业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管理的经验和艺术,这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如果不能兼顾均衡,就会造成一个轮子大,一个轮子小,这样企业就不能平衡稳定地向前发展。做到以上各点,其关键在于企业的战略领导,要知道企业在什么阶段缺什么,并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来调整和补充,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新科技产品研发管理
引言
高新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在企业的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市场变化日益迅速、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能够创造性地适应未来的变化。因此,高新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已经被绝大多数企业视为一种"对企业未来的投保",是左右企业未来的最重要的企业活动之一。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讲,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不断的制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和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新产品。也就是说,当今企业的发展战略已从"制造产品"向"创造产品"转移。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但高新科技产品研发成功率很低。许多企业虽然认识到高新科技产品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巨大的风险使许多企业或者遭受着失败,或者犹豫不前。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新成立的企业和倒闭的企业很多,"一批批先烈倒下去,一批批革命者站起来";
人员工资最高,人员流动最大;
人员层次很高,研发效率很低;科研成果不少,科研商品不多;
新产品研发项目很多,成功率很低;
研发出的产品问题很多,维护服务压力很大;
企业在研发方面投资大,收益小;
技术诀窍和知识产权掌握在个人手里,"老板给员工打工"。
《洛桑报告》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析报告。其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历来被大多数国家视为重要"参考书"。我国自1994年列入参评之列。根据2000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状况如下:
(1)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下降。继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下降2位,列第31位。
(2)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具世界前列。根据瑞士管理学院的统计,1998年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达到166.77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并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分别只有96.27万fte、94.81万fte、47.02万fte和31.84万fte,分别相当于中国的58%、57%、28%、19%。
(3)我国专业技术队伍趋于年轻化。根据1997年统计,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0.5%,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占86.7%。
(4)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近。
(5)我国研发开发效率低下。按每万fte产出专利(包括国际专利与国内专利)件数,中国为10.8,美国为1714.4,日本为1737.0,德国为1534.0,法国为1504.9,都超过中国的100倍。英国为984.8,韩国为554.7,是中国的50倍以上。印度为44.6,是中国的40多倍。
这是什么问题?难道是我国科技人员使用了发达国家百分之一或印度的四十分之一的力气?不是!是我国大多数高新科技产品的研发在低质量、低水平重复,在做许多无用功,是我国高新科技研发领域错误的理念和没有科学化、规范化的研发管理体系造成的。
2.我国高新科技领域研发管理现状
2.1研发理念存在的问题
(1)面向科研还是面向研发科研(sciencestudy)的目的是探索未知的知识;研发(researchdevelopment)的目的是研制新的产品。企业的目标是其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目的是通过新产品的研发成功获取其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定企业的研发战略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2)面向项目还是面向产品面向项目还是面向产品是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首先面对的理念问题。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往往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寄托在开发出新产品的基础上。这种思路使企业容易仅关心企业产品目标的状态,忽视新产品研发的规律,忽视企业的研发技术管理,从而反过来影响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建立医院治疗和检查系统要求的技术和费用要远远大于看病所需的技术和费用。
(3)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面向过程还是面向结果是指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时是重视过程还是重视结果。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时,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寄托在开发产品的结果上。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能把新产品开发出来就行"。这种思路使企业容易忽视新产品研发的科学性和规律,仅关心产品结果。由于高新科技产品的隐含性,这种产品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往往不具有竞争力。研发过程的控制与管理要比研发结果的检验难得多。
(4)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面向机遇还是面向战略同样也是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面对的理念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许多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不是从企业自身的环境出发,盲目的把"寻找新产品,抓住机遇"作为企业发展的希望。这种思路使企业容易失去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忽视新产品研发所需的技术储备与积累,从而反过来影响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技术储备要比创意的"火花"和"闪光点"难得多。
(5)面向社会还是面向企业企业是经济社会的一个元素,企业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社会的发展是由众多的行业组成,因此企业必须寻找自身行业的定位,并与行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所以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应在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确定新产品的研发目标。如果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脱离行业的发展基础,使企业的研发处于孤军作战的基础上,只能增大企业新产品研发的风险。新产品研发面向社会要比面向企业难得多。
(6)"人治还是法制"任何新产品的开发都是建立在研发规律的基础上,这种新产品的研发规律就是"法治"。但是,许多企业不重视新产品的研发规律,不重视企业的技术储备,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而把新产品的研发寄托于个人身上,希望依靠个人创造"奇迹",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建立科学规范化的研发管理体系要比"寻找人才","以人为本"难得多。
2.2高新科技产品研发成功的一般现象
(1)99%的新产品研发成功是依靠企业的技术储备和技术积累,而不是依靠一闪念的"火花"。
(2)99%的新产品研发成功是依靠企业的长期研发过程,而不是依靠企业一时的"创意冲动"。
(3)99%的新产品研发成功是依靠企业的团队的努力,而不是个人"单枪独斗"的结果。
(4)99%的新产品研发成功是依靠企业的科学规范化体系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人治"研发的结果。
2.3对高新科技产品研发失败认识的误区
(1)高新科技产品研发风险很大,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2)高新科技产品研发失败主要是技术原因。
(3)高新科技产品研发失败主要原因是未找到高科技研发人才。
(4)化解高新科技产品研发失败风险的影响可通过设立多个项目,"广种薄收"。
(5)降低高新科技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可通过降低研发投入来控制。
(下期待续)
3.现代高新科技产品的特征
目前高新科技的突出代表是IT产业,绝大多数新产品都与IT产业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以IT产品为代表,对高新科技产品的研发状态进行分析。IT产业研发的核心是建立在信息与智能化的基础上。IT产业产品是通过信息的综合和分析,根据系统事先确定的不同信息(状态)处理方法,确定系统的实现功能和完成状态。这种可根据大量当前信息状态,多种信息交互、共享和中和分析方法,多种状态的处理功能和流程,以及结果状态的反馈与分析,构成了IT产业产品的信息与智能化特征。
3.1IT产品的内涵是一个决策过程
决策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依据当前的信息,确定行动方案,进行实施的活动。决策活动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IT产品与传统产品最根本的差异就是:IT产品的内涵是一个决策过程。
(1)以计算机为内核
IT产业产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计算机为内核。不论是从家用电器到家用通信设备,不论是从农业控制设备到工业生产控制系统,不论是从航天控制系统到航空控制系统都是建立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平台上。这种平台构成的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测试验证系统为信息处理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所谓以计算机为内核是指IT产品具有计算机基本处理功能,即由四部分基本功能组成。
数据(信息)采集为IT产品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来源;数据(信息)和状态(环境)分析为IT产品提供了处理依据(即,当前的信息变化和以前处理状态);运行操作处理为IT产品提供了相应的处理;输出控制与信息反馈不仅为IT产品提供了输出控制或显示,同时还通过信息反馈调整了当前的环境状态,为下一步处理做好准备。
(2)IT产品的决策分析过程
已知决策过程一般构成为:
根据当前的环境现象,发现和确定问题;
根据问题的现象和现状,确定问题的性质和产生问题的环境状态;
根据决策者背景知识和目标需求,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对选择方案的分析,确定实施的结果状态形式;
根据实施结果状态形式,更新和补充决策者经验和决策背景知识。
IT产品的工作过程是:
根据当前的输入信息的变化空间,确定问题的各种状态;
根据问题的不同状态,确定产生问题性质和产生问题的因素;
根据产品当前的状态和目标需求,选择解决问题的程序;
根据相关程序的处理方法,确定执行的结果状态形式;根据执行结果状态形式,建立产品新的状态形式。
由此可见,IT产品的工作过程就是一种决策过程。因此,以计算机为内核的特征为IT产品智能化决策提供了基础。IT产品决策功能实现是:IT产品是按设计者事先设计的流程对当前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依据设计者所设计不同状态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最后根据设计者所设计的系统输出构型进行输出显示或反馈控制。这就是我们所提到IT的产品的智能化决策过程。
3)决策的随意性
由于智能化是IT产品的最主要的特征,而智能化的实现却紧紧依靠设计者的能力和状态。所谓能力是指设计者技术水平和工程实施能力;所谓状态是指设计者认真的状态和投入的精力。由此可见,IT产品状态直接和设计者相关。
IT产品与设计者相关的特性又决定了产品性能的不确定性。由于人类对任何一个问题认识的程度和看法存在着不同,人类在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同一问题采用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处理路线)往往是因人而异。另外,IT产品应具有的能力和处理的基础又是建立在个人背景知识(已有信息)和当前信息(掌握的信息)基础上,由于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已掌握的当前信息存在着差异,这又决定了采用处理方法的不同。
IT产品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设计者给产品赋予的是一种处理方法,而不是传统产品的状态结果。由于产品赋予的处理方法是依据输入环境(信息)决定输出状态,而输入环境(信息)的不确定性决定系统最终状态和输出的不确定性。
3.2具有很深的知识积累厚层
IT产品的决策是建立在很深的知识积累厚层上。这种知识厚层是指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由各种工具积累起来的知识厚层。由于IT产品使用的工具也是智能化很强的IT产品,因此,设计者对工具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各种工具在不同环境存在的奇异性,使建立在这种工具环境上的IT产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已知IT产品的核心是计算机,而计算机的处理部件是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的处理过程是依靠CPU的存取指令、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和辅助操作指令完成的。也就是说,计算机仅仅提供了基本的数据传输、算术运算、四则运算和逻辑操作指令,而计算机提供的强大的处理功能都是建立在一层又一层的工具上。这种一层又一层的工具,是根据不同的应用状态、应用对象和应用环境提供不同知识应用平台,从而形成了很深的知识积累厚层。
(1)设计环境
IT产品的设计环境与传统的设计环境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必须使用工具建立设计环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尽可能使用设计环境提供的功能完成设计的要求,尽可能降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消除低水平重复。这种指导思想的依据是,设计环境是由各方面专家根据不同的需要完成的工具构成,它不仅能大大地降低设计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它能提供高效的、高可靠性的处理效率,并且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验证。依据这一指导思想,大大加强了IT产品对设计环境的依靠性。
(2)开发环境
开发环境是IT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最主要的差异特征之一。开发环境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已成为IT产品研发的主要特征之一。
由于IT产品设计中蕴藏了大量的设计者对产品功能要求的理解和处理思想,而这些理解与实现又紧紧地依靠设计者个人的知识背景、专业领域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必然在产品功能的设计实现中,存在大量的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
另外,在设计中还采用了大量的设计工具,从实际上来说,设计者面对的不是产品,而是面对的由一组工具组成的设计平台,设计者根据工具的功能,发出相应的命令,由工具完成命令的实现。由于工具实现过程是工具的设计者依据通常情况考虑的,对产品设计者来说是一个"黑箱"操作过程,因此必然存在工具设计者的思想与产品设计者思想和理解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对产品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性质或要素尤为突出。这就是IT行业中经常谈到的工具的副作用。
上述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使用工具的副作用必然导致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着设计的偏差和错误。根据IT产品的特征,这些设计偏差和错误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建立产品的开发环境是IT产品研发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IT产品的开发环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一套产品基本操作状态生成环境;二是建立一套产品功能实现过程调试环境。
(3)测试环境
对于IT产品的研发来说,测试环境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从发达国家IT产业的研发来看,产品测试的费用和测试周期占产品研发费用和周期的40%左右,并保持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测试环境对IT产品的研发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测试环境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因素是由IT产品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由于IT产品的功能设计是一种事前决策规则设计,决策人的能力和知识背景、环境要素的变化状态都将影响决策的质量。那么在环境要素动态组合变化的基础上,如何确认决策的正确性,特别是非正常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如何确认决策的安全性,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任务。这种确认的技术难度在通常状态下要比决策本身难度大的多。这就是说测试环境具有重要地位,也是IT产品与传统产品差异的主要特征之一。测试环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测试程序、测试设备、综合设备。
信息发布:广州名易软件有限公司 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