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
|
摘要: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这些病害极具危害性和普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造病之一。文章对几种病害产生的原因做了分析,对病害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一、路面设计1.结构设计不合理。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沥青路面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抗渗性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混合料,尽量采用细粒式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抗渗性。对于选用中、粗式沥青砼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2.补强段的路面基层厚度考虑不足。在大中修工程施工过程中,受条件限制,部分路段要利用旧路的结构层。按照公路补强设计的一般要求,宜先对所利用的路段状况进行评估,根据旧路的状况确定利用旧路的方案及计算补强厚度。但设计单位对此往往调查不细致,大致给出一补强厚度就交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导致许多补强路段补强后弯沉值大于设计值,造成新路强度不足,早期破坏严重。3.路面厚度设计问题。路面厚度设计的依据是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设计单位在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一般将设计公路的交通量划分为一定车型的标准交通量与另一定型的非标准车交通量,然后将确定车型的非标准车的轴次,换算成标准车轴载的当量轴次,最后用设计年限内的当量轴次,计算路面设计弯沉及结构厚度。经过大量观察分析认为:在非标准车向标准车轴载换算过程中,实际上不管是按标准车的轴载还是非标准车的轴载,车轴的实际轴载远大于设计轴载,而由当量轴次的计算公式知,当量轴次轴载比的4.35次方成正比例。由此得知设计路面实际承受的当量轴次远远大于作为其设计依据的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这就是新建路面早期破坏情况较多的原因公路在短期内已达到设计年限内的累计当量轴次。二、路面施工路面施工过程是其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面层质量的施工环节主要是面层本身的施工、基层施工及相关联接层施工。1.路面施工。对原材料检验不严,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推拥、油包、松散、坑槽等。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使混合料的配合比计算、拌和均匀性、压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沥青混合料加热温度过高,沥青和矿料拌和时,沥青便被矿料的高温灼焦、沥青老化,使路面强度不足,产生松散、坑槽等病害。碾压温度过高。造成温度过高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规范规定的上限值;二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虽然在规定的范围内,但接近高限,如果运距较短,摊铺碾压又很及时,就会碾压温度超过规范高限。如果碾压温度过高,混合料就压不实,就会出现推移,发生微裂。2.基层施工。基层是承担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的主要承重层。基层的强度及稳定直接关系面层的强度和稳定性。基层施工的主要问题:基层、底基层、路面表面清除不干净。在铺筑上一结构层前,若路面结构层及路基表面的浮土、浮灰、浮砂清除不干净,在雨水作用下,浮层细料变软被行行车挤压造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成浆,进而波及到沥青面层表面。基层松铺系数控制不严而导致的二次补加层,因二次补加层与下层基层无法紧密连接,自身厚度又较小,因而极易松散,进而引起沥青层的网裂、松散、坑槽等破坏。因此,建议此补加层用含油沥青混合料代替。部分基层压实度不足的问题。在最大干密度确定的情况下,基层的压实度与混合料中粗、细集料的比例特别是粗粒料的含量密切相关,当粗粒含量很大时,即使压实度超过100%,并不表示该基层已经密实。因此,要适当增大碾压吨位、增加碾压遍数,确保基层到规定压实密度。三、养护管理及其它原因1.养护不及时。沥青路面在行车作用下出现小面积松散,个别坑槽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采用层铺法施工的贯入式路面和表面处治,初期及时养护更为重要。2.养护方法不当。有些养护人员,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上采取人工喷油、人工洒料方法进行养护,结果破坏了原路面的平整度,甚至由于喷油不够,用油量控制不平,造成泛油、推拥、松散等病害。3.施工技术管理、不严。沥青路面结构层施工前,要做好试验路段的摊铺,从中掌握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数据、经验后,再进行正常施工。四、结语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不仅与设计、施工等路面形成前的环节有关,而且与路面形成后的使用、养护和管理联系紧密。因此,要消灭沥青路面早期破坏这一质量通病,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周期,提高投资效益,需要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各方面主体各负其责,分头把关,按照行业规范标准,结合工程实际,严格履行各自职能,相信这一顽疾一定会得到根治。参考文献:[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JTJ014-97.[2]公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