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霸气工程 震惊西方 | ||||||||||||||||
摘要:据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在2014年可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此外,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国家创新蓝皮书》指出,中国研发人员 当中国的高铁发展得如火如荼,中国的总理忙着在全世界推销中国高铁的时候,在曾经的“铁路第一大国”美国,却还没有一条高铁。从华盛顿经费城、纽约到波士顿的东部黄金线路,火车依然慢悠悠地行进,时不时中间还会没来由地停顿几十分钟。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提出高铁建设计划,但美国高铁建设遭到从财政预算、运力审核到环境规划等各方面的“阻挠”,因此迟迟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中国诸多工程之庞大,着实令西方震惊。 2013年4月16日,“西电东输”重要项目——哈密南—郑州80万伏特高压输电线跨黄河,电塔高147米,每年输电量相当于2千万吨煤。3月21日,同样是80万伏的皖电东送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长江大跨越全线贯通。至此,特高压电网跨越江河的技术已经成熟,在全国建设特高压电网已无技术障碍。未来8年,国家电网将投资3万亿元建设特高压电网。 截至2013年11月30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7045亿千瓦时,售电收入达1831亿元人民币,三峡工程已经收回投资成本。 2013年,历经十年建设,12月初,投资500多亿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让山东、天津可以喝上长江水;而12月下旬,投资2000多亿的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完工,到今年10月通水后,北京人也能喝上汉江水。 怎样体现一个国家正在走上坡路,除了“低着头”,这也是:9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百年庆典中,中国的中华瑰宝--天安门广场建筑群、青藏铁路、秦岭隧道群等13个项目和英吉利海底隧道、悉尼歌剧院等享誉全球的著名建筑一道,成功入选菲迪克百年建筑、工程项目和咨询工程师等奖项。 2013年6月21日,中核集团公司在兰州铀浓缩基地宣布,我国核工业关键的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了自主化和工业化应用。这意味着我国的核燃料生产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核电发展的需要,而且具备了国际竞争实力。这是中国铀浓缩工厂首次公开亮相。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并于1月23日正式公布,详细列出了五十几个在2015年前重点开工建设的水电项目。其中,怒江松塔水电基地被列入重点开工建设项目,而怒江干流六库、马吉、亚碧罗、赛格等项目则被列入有序启动项目中。争论近10年的怒江水电开发工程,将由规划进入实际开发阶段。美国媒体的指责也是站不住脚的。 2014年是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又称“110号文件”)颁布31周年,我国的高端装备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中国这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 2013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亚洲最大的深海油气处理平台——荔湾3-1气田中心平台上部组块在南海浮托安装完成。这将为我国首个深水气田投产创造条件,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浅水到深水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海工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船厂2013年获得的钻井平台订单数量有望创下历年之最,对这一行业的传统大国新加坡构成了严重威胁。 雅西高速公路由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沿南丝绸之路穿越中国大西南地质灾害频发的深山峡谷地区,地形条件极其险峻,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气候条件极为多变,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建设条件极其艰苦、安全营运难度极大。雅西高速全长240公里,概算总投资为163。77亿元。雅西高速公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 2天即到美国2009年,中国正式提出高铁“走出去”战略。次年,铁道部针对不同国家成立了十几个工作小组,这一战略正式开始运作。中方参与筹建的欧亚高铁、中亚高铁和泛亚高铁,正是这一战略的三个方向。据此前披露,计划中的欧亚高铁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欧亚高铁线路:从伦敦出发,经巴黎、柏林、华沙、基辅,过莫斯科后分成两支,一支入哈萨克斯坦,另一支遥指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之后进入中国境内的满洲里进程:国内段已经开工,境外线路仍在谈判跟欧亚高铁的状况相似,中亚高铁目前也未完全谈妥。这条铁路线的起点是乌鲁木齐,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不谋而合。中亚高铁线路:起点是乌鲁木齐,经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家,最终到达德国进程:国内段正在推进,境外线路仍在谈判泛亚高铁线路:从昆明出发,依次经由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抵达新加坡进程:中缅间铁路隧道6月动工中俄加美高铁线路:从东北出发一路往北,经西伯利亚抵达白令海峡,以修建隧道的方式穿过太平洋,抵达阿拉斯加,再从阿拉斯加去往加拿大,最终抵达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