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地处晋蒙交界,是山西的北大门。去年,该县被列为山西省首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试点县,全县10个乡镇和1个旅游区的197个村庄,全面铺开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工程。全年总投资2425万元,改造住房2636间,目前已有516户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到了阳光雨露的滋润,欢天喜地地迁进了新居。 以人为本部门联动 近年来乘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东风,右玉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作为全省35个国定贫困县之一的右玉县,城乡建设基础仍然较差、底子薄。全县5000户贫困农民仍居住在夏天不遮雨、冬天不挡寒的破房烂屋中。自从去年该县被列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试点县以来,他们立足县情实际,着力改善民生,迅速掀起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的热潮。 及时成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工作领导组,并组建了技术规划、庭院绿化、质量安全监督、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督促检查等办事机构。各乡镇各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县四大班子领导全部按照包乡镇责任制深入工程一线,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督促检查,及时帮助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领导组每十天听取一次工程进度汇报,半月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问题,督促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分清责任、落实到人,他们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工作进行了分工。确定建设局负责设计户型、施工效果图和施工方案,并监控施工进度;国土部门负责做好困难群众住房用地规划调控工作;财政部门确保解困资金及时到位;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做好项目资金监控。各乡镇也将这项工作作为目前的工作重点狠抓落实。甚至很多乡镇书记、乡镇长带领乡镇干部奋战在工程一线指挥施工,并从基础、选料、砌墙、盖顶等各个环节认真检查,严格把关,形成了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调配合的强大合力。 规范操作合理规划 该县通过调查摸底、评议公示、组织实施、建档立案四个环节,采取了户评、村报、乡审、县定的程序确定改造对象。各乡镇在农村危房改造提出书面申请的基础上,抽调精干力量,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对住房状况登记造表,逐户建档,房人统一,并留存相关影像资料。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抽调干部,分成三个小组,根据乡镇上报的基础数据材料深入农村进行逐一审查复核,首批确定了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户,并进行张榜公示,从而有效杜绝了弄虚作假行为,确保这项惠民工程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 农民是建房的主体,在危房改造工作中,他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户而异、区别实施,采取了集中搬迁、就地新建、集中安置、修缮改造、就近置换五种模式:一是集中搬迁型。针对有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但因学、因病致贫,且地处偏僻、村小人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困难群众,采取异地搬迁,建设移民新村的办法进行集中解决。全县共安排了牛心乡甘泉庄村、新城镇石头河村、杀虎口旅游区杀虎口村3个集中搬迁安置点,安置困难户260户。二是就地新建型。对247户有劳动和生产能力,所在村庄生产条件较好,但基于原住房已成危房的困难群众,在原地新建住房解决居住困难。三是修缮改造型。对260户住房已经破损的群众,采取维修改造的办法予以解决。四是集中安置型。通过新建公产周转房,重点解决那些没有劳动和生产能力、无生活保障的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这种住房性质为政府投资、产权归公、集中供应、轮流使用。全县共安排了高家堡乡高家堡村、威远镇威远村、右卫镇联兴村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困难群众141户。五是就近置换型。针对农村部分目前闲置但仍有使用价值的住房,在原住户自愿的前提下,由乡政府出面收购并进行维修后,再安排给困难群众居住,这种类型安置困难群众92户。通过以上五种安置模式,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村危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 整合项目多元筹资 为能够将每一分建设资金用到实处,右玉县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把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农村组织活动阵地、文化活动室、村级卫生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等建设项目与危房改造工程的有机结合,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综合效益。 同时,鼓励干部群众大力发扬建国60年来造林绿化历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右玉精神,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热情,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投工投劳,缓解了资金压力,弥补了时间不足。去年,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从开始到竣工,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捐款10.3万元,捐献砖瓦木料折价24万元,农民群众义务投工1.04万个,折价达61.9万元。 摘自《中国建设报》2009.05.21 记者 彭泺 通讯员 马占文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