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外模型――丹麦水力研究所模型(NAM)
NAM是丹麦语“降雨径流模型”的缩写,模型最初由丹麦技术大学于1973年提出,后经丹麦水力研究所(简称DHI)逐步完善。NAM模型也是一个集总性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在国外评价较高,国内也在长江中游的洪水预报(包括98年大洪水)、嘉陵江、沱江和岷江的水质研究,淮河整体的水质研究,苏州河的改
造分析研究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
在设计中采用国内外模型并用、合理选用的途径(例如美国国家洪水预报系统也采用我国的新安江预报模型)来解决洪水预报和调度仿真问题。形成以国内外先进软件为内核、实用性强、功能丰富的城市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具体来说,洪水预报模型系统包括自主开发新安江三水源预报模型和南京水文所洪水预报模型,以及引进开发DHI的NAM洪水预报模型。
考虑到流域面上降雨不均匀、下垫面产汇流机理不清、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等困难,拟采用适合北方地区产汇流特征的流域模型,并结合基于雨量等值线的流域面平均雨量计算方法。此外还设计开发实用有效的实时校正模式、水情趋势分析模式、多模型预报有效综合模式,建立洪水预报的交互式平台,以计算机技术、洪水预报方法与专家经验融为一体的方式实现对预报模型结果的综合分析和交互校正。
4.2.3、洪水演进和调度仿真模型技术
就计算水力学的发展而言,二十世纪70年代初,河道洪水演进的一维非恒定流计算已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洪水波在河网中的流动计算。近年来,二维模型在大范围泛区洪水演进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但根据河网、蓄滞洪区和堤防地形特征、水流特点以及洪水演进机制,建立一、二维混合非恒定流计算模型,进行整个防洪系统防洪调度的水情仿真,仍是当今各国竞相开展、尚待解决的重要防洪课题。
(1)国内模型
就防洪系统水情仿真模型而言,国内不少单位开发了一系列非商业化模型,在防洪规划和调度分析中发挥了实际的效用。
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于“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发了一、二维混合非恒定流模型。该模型能适应各种复杂条件,进行河网、水库、蓄滞洪区和排沥入汇的洪水演进和调度仿真,能够反映洪水在河系中的动态演进过程和评估防汛调度方案的蓄泄效果。该研究成果曾获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96年度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后经过五年的不断改进完善和运用,已形成了基于GIS电子地图图形用户界面、以一、二维洪水演进模型为内核、功能丰富和适应性强的调度仿真系统。已在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洞庭湖综合治理、98’长江大洪水灾后重建规划、珠江东江的综合治理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获得满意的成果。但国内模型在运用于蓟运河水系时,存在模型是否适应北方产汇流特性和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的问题,需进行降雨分布不均、流域局部产流和模型参数优化率定等技术处理来提高模型的适应性和预报精度;且在图形用户界面、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的联合应用以及模型的系统性、周密性和通用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软件系统尚有一定的差距。
(2)国外模型
国外目前已有多种商业化的一维非恒定流洪水演进模型,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其中之一是国际知名水力软件公司丹麦水力研究所(DHI)研制的一维河渠模拟程序包(MIKE-11)。该模型集河流水网水力学、流域降雨径流模拟、泥沙输运和水质模拟于一体,考虑周密、功能全面,配备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前、后处理功能,可与MIKE-GIS地理信息系统联合应用,为河流防洪、渠系灌溉以及水质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代表当前发展水平的核心专业分析工具。但MIKE-11软件包中的NAM洪水预报模型,未见在我国北方地区成功运用的先例,因此该模型是否适应具有典型北方产汇流和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的蓟运河水系的洪水预报问题,有待通过开发应用加以验证;且MIKE-11软件包具有河网与蓄滞洪区洪水演进功能,但不具有二维泛区演进和一维河网的联合模拟功能。
本设计以蓟运河防洪系统为对象,以引进的MIKE11及国内开发的同类模型为核心,结合防汛调度的具体要求,进行洪水演进和防洪调度仿真。蓟运河实时预报调度仿真模块流程见图3。
4.2.4、洼淀产水和排沥入汇模型技术
由于流域内区间沥水占有较大比重,必须在模型中恰当地加以考虑,才能使得水情预测更趋于实际。初步考虑建立沿河排沥水量模块,即根据区间或洼淀的实测降雨过程推求净产水量过程,然后通过泵站调蓄计算或者洼淀汇流计算确定排沥入河流量的时程分配和空间分布,并将其作为支流入汇或分布式旁侧入流连入一维洪水演进模型。
4.3、实时洪水预报和调度仿真子系统的逻辑结构与数据流程 4.3.1、子系统的逻辑结构
实时洪水预报和调度仿真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如图4所示,子系统中的各模块既可以组合起来进行蓟运河系整体防洪调度仿真计算,也可以单独使用,如进行某一支流或河段的洪水预报,或单独进行于桥水库的预报和调度计算。子系统中各模块的主要功能概述如下:
(1)数据预处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各类预报和仿真模型的计算需要,对从防汛信息综合数据库中提取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并将转换结果存于指定模型的输入数据文件,供模型的交互式平台调用。
(2)暴雨洪水预报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于桥水库洪水预报、支流和区间洪水预报、洼淀产水预报。其功能为根据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或是遥测雨量站的实测降雨量,利用雨洪预报模型计算流域干支流来水、区间来水、洼淀产水以及于桥水库入库洪水等,作为仿真模型的输入。
(3)综合潮位预测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基于国家海洋局提供的入海河口的天文潮位预测值,对预报值进行实时校正;
对于风暴潮条件下的潮位预测,拟采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风暴潮增水和风浪增水预报结果,再将天文潮预报水位和风暴潮增水迭加,计算出综合潮位,以此作为调度仿真系统的下边界条件。
(4)于桥水库防洪调度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于桥水库的防洪调度原则,在综合分析现状雨洪形势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水库实时防洪调度方案,计算出水库的下泄流量。
(5)蓄滞洪区调度运用模块
根据蓟运河流域主要控制站的实测水位、流量和预报成果,将其与水情特征值比较,分析是否启用青甸洼、黄庄洼等蓄滞洪区,确定分洪时机、地点、方式。一旦启用蓄滞洪区,进一步考虑排涝汇入的实况,从蓟运河整体防洪角度,充分发挥蓄滞洪区的调蓄洪水和削减洪峰的作用,合理确定各蓄滞洪区的蓄洪总量和分洪过程,通过与河段一维洪水演进模块的耦合,动态确定进出蓄滞洪区洪水的吐纳过程。对于青甸洼,采用二维洪水演进,以反映洪水在泛区内的蓄集过程。
(6)河道洪水演进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采用水力学一维非恒定流差分算法,详细模拟洪水在蓟运河河道内的演进过程,给出主要控制站的水位流量过程线。若河道水位超出保证水位或堤防溃决,还需给出各河段超出保证水位的分洪流量过程或溃口流量过程。
(7)排沥入汇模块
由上述暴雨洪水预报模块可计算出相应降雨过程的沥水量。根据排沥调度预案,以预报的沥水量为输入,考虑实时外河水位、排水闸运行状况、泵站的抽排能力等约束条件的变化,通过调蓄计算,推求排沥入河流量过程。
(8)预报和调度仿真系统交互式平台
主要包括预报调度交互式平台、预报调度模型和方案管理,其功能为:以软件形式将有关模型、数据有机地组织起来,建立各类模型应用的人机交互平台,使防汛分析人员能针对根据防汛专家围绕防洪目标拟定的防汛调度预案进行模型选择、参数设置、方案数据集生成、模型运行、结果显示、综合查询以及模型管理。
4.3.2、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洪水预报和调度仿真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涉及众多的模型计算,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支持。子系统的数据流程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天津城市防洪信息系统工程完成后,将继续按照天津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的要求,采用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同步建设的方法,在此起步工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完善,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关键、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其中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成后将包括信息接受处理子系统、气象产品应用子系统、城市排沥信息子系统、防洪及防潮工程信息子系统、洪水预报子系统、防洪调度子系统、会商及汛情监视子系统、灾情及防洪效益评估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风暴潮信息及预报子系统、辅助管理子系统、旱情信息监视预测及抗旱效益评估子系统,共12个子系统。在决策支持系统与信息采集、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等系统的协调作用下,将全面实现天津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总目标。
参考文献:
[1]苑希民.中国城市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J].中国水利,2001,20:55-56.
[2]季冰,朱庆敏.21世纪防洪减灾的展望与对策[J].防汛与抗旱,2001,3:22-23.
[3]严建援.[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103-104.
[4]姜青舫.实用决策分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61-62.
[5]杨保群,等.计算机决策优化模型[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88-89.
[6]武小悦.群决策问题的一种求解方法[J].系统工程,1996,11:75-76.
[7]李磊,陈健.决策支持系统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世界,2001,18:19-20.
[8]黄明,张善荣,马海波.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发展[J].信息系统工程,1995,2:47-48.
信息发布:名易软件http://www.myid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