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自然灾害 加强农房抗震设防 |
目前,在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中,由于大量农民自建房没有抗震设防,所以在灾害来临时,建筑物显得十分脆弱。如何引导和规范农民住房,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法律法规缺失农民自建房随意性强 我国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县城及以下的农村,而其中有23居住在具有潜在地震危险的区域。但由于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不设防。以北京为例,当地建委在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时曾走访了80个村、做了1万份调研报告后发现,农民自建房绝大部分没有设防。参与调研的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工程师谢琳娜告诉记者:农村房屋基础埋深普遍很浅,仅为0.7~1.1米,房屋基础非常不稳;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砖坯结构,还存在部分简陋的土坯平房,结构不合理;房屋中没有构造柱、过梁、圈梁、地梁等任何加固设施,无法满足抗震要求。以上这些问题,极易导致出现“小震大灾”的严重后果。 北京市建委科教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缺少适应农村特点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农民建房有太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这就导致了诸多问题。 首先就是建房没有严格的规划和设计。农民建房首要考虑的往往是房屋的面积和造价,而很少考虑到节能保温、抗震防灾等因素,房屋没有设置抗震构造措施,结构整体性差,甚至很多房屋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都不完整,自然也就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地方的建设部门都为农民自建房发放了一些导则和规范,但由于强制性不足,农民按此执行的比率并不高,很多农民按自己的需要随意调整房屋结构,建筑工程的抗震根本得不到保证。其次,建房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不符合标准。我国农村的很多房屋主要是砖木结构、砖坯结构,用泥浆砌筑,砂浆勾缝,横墙承重,房屋建造质量较差,同时组成房屋的各部分连接较差,组成房屋的各个构件连接不牢,外墙墙体间的连接、墙体与房顶的连接都是薄弱环节,因此抗震性能差。再次,由于是农民自建房屋,农民自己雇佣施工队伍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些施工队伍大多没有资质、没有技术,有些甚至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缺少基本的建筑施工知识,施工质量差,这也直接导致了房屋的结构整体性差。另外,长期缺乏维护、选址不当等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加强技术指导加大资金扶持 针对这一现象,有关专家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及早制定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加大技术支持力度。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各地农村民房和建筑材料的特点,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实用抗震技术研究开发,制定农村民居建设技术标准,编制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需求的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实际上,从技术层面而言,在农房的建造时加入抗震措施并不困难。谢琳娜告诉记者,目前很多农房的地基都是使用石或砖,而如果能够使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并加大埋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震。此外,应限制修建土坯房、木房屋,如果修建应限制房屋的宽度和高度,并在房屋接头、转角处设有一定的拉结措施;对砖混结构应按规范要求限制承重窗间墙的最小宽度,在房屋四大角设置构造柱、在屋顶下设置圈梁,门窗洞口处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这样就可以满足抗震要求。相关部门可以将这些基础抗震措施和知识编辑成图集,发放给农民学习使用,加强对农民施工队伍的技术指导。 另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此的资金扶持。据介绍,一般而言,农民自建房的成本大约为600~700元平方米,如使用新型节能建材,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每平方米的造价大约要多出10%~15%。而如果是对于已经建好的房屋进行抗震改造,这个造价则会更低。然而尽管这笔资金数目不大,但也成为很多农民放弃设置抗震措施的理由。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与建抗震房屋适当的补贴,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笔资金以通过各种渠道筹措,比如整合移民搬迁、征地安置等各种涉农政策性补贴资金,吸收各类社会捐赠,拓宽农民建抗震房资金渠道。 试点引路强化监管 此外,有关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试点引路,以建设抗震样板房等方式,加大对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力度。北京市建委科教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所采用的办法就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同时,逐步推进农房抗震设防工作。比如说在为农民试点示范修建节能保温房屋时,就把抗震措施也纳入其中,并配合适当的资金补贴。这样对农民建抗震房有很强的带动作用。通过示范效应并结合财政支持,可以有效引导农民修建抗震房屋。 另外,有关专家表示,要强化农房建设的监管力度。建立一套与村镇建设相适应的设计、施工和监理队伍,加强对农村施工队伍和农村工匠的管理,严禁无施工资质等级的施工队伍施工。严格监管施工质量,限制材料的选用,凡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入施工场地。通过这些措施,切实强化监管,把好抗震农房建设的每一关。 |